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层之光,乡村之魂,青年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论断,如明灯照亮了基层工作、乡镇发展、青年成长以及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
血脉相融:基层团结之根基。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在基层乡镇,这一历史根基体现得尤为真切。每一个乡镇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小社会,各族群众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通婚、交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基层工作者们深知,这种血脉联系是团结的纽带。他们走村入户,调解各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推动各族群众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也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大家携手共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让各民族血脉相融的根基在基层不断夯实。
信念相同:乡镇发展之动力。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在乡镇工作中,这种共同信念就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乡镇干部们秉持着“天下大同”的理念,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以实现乡镇的繁荣发展为己任。他们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一些偏远乡镇,各族群众齐心协力修建道路、发展产业,共同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家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够实现乡镇的振兴,这就是共同信念的力量,它让乡镇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化相通:青年成长之养分。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对于广大青年来说,这是成长的宝贵养分。在乡镇的校园里,各族青年学生共同学习,他们既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交流,青年们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比如,一些乡镇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节活动,各族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族服饰、歌舞、传统技艺等,让彼此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在文化相通的氛围中成长,能够更好地担当起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相依:乡村振兴之支撑。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这一力量尤为关键。乡镇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各民族通过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一些少数民族乡镇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与周边地区的汉族乡镇形成产业联动。汉族乡镇的资金、技术与少数民族乡镇的资源、劳动力相结合,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地方,汉族群众开办的企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合作社合作,生产加工民族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既增加了各族群众的收入,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情感相亲:基层和谐之纽带。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在基层工作中,这种情感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乡镇干部们用心呵护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进各族群众的交流与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各族群众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遇到困难时携手共度。比如,在一些乡镇,当有少数民族群众举办婚礼等重大活动时,汉族群众会主动前往帮忙;汉族群众遇到自然灾害等困难时,少数民族群众也会伸出援手。这种情感相亲的氛围,让基层乡镇充满了温暖,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基层工作、乡镇发展、青年成长和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在基层乡镇,我们要紧紧抓住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特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贾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