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三候”映丹心 青年干部当有为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当微风携来一丝凉意,当露珠凝结为霜白,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悄然而至。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这看似简单的物候变化,蕴含着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也给当代青年干部为政干事以深刻启迪。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雁阵南飞启示青年干部当知进退之机、重团队之力。仰望寒露时节的天空,但见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井然有序地向南迁徙。这些候鸟不仅精准掌握时节变化,适时调整迁徙战略,更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抵御长途飞行中的挑战。头雁引领方向,群雁紧随其后,相互借力,减少阻力,方能完成这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青年干部当如鸿雁,既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又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找准前进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年干部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同时,要明白个人力量有限,团队力量无穷,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正如雁群中每只大雁的位置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飞行途中它们会轮流担任领头雁,相互配合。青年干部也要学会在团队中既当“领头雁”,也甘当“追随者”,与同事协同作战,共同攻克难关。无论是乡村振兴的一线,还是科技攻关的前沿,都需要这种鸿雁般的团队协作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化蛤启示青年干部当有应变之智、立扎根之志。古人观察到寒露时节雀鸟不见,而海边蛤蜊增多,其纹络与雀鸟相似,便产生了“雀入大水为蛤”的浪漫想象。这一候虽是基于观察的误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面对环境变化,生命总会找到适应的方式,甚至实现形态的转换与升华。青年干部当如“雀化蛤”,具备应变求新的勇气和扎根实践的决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青年干部面临的任务之繁重、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就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囿于固定思维,不拘于常规方法,敢于突破创新,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同时,这种“变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如雀鸟深入水底,化为蛤蜊,是扎根新领域、实现新转化的过程。青年干部要沉下心、俯下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沃土中汲取养分,实现从“雀”到“蛤”的蜕变与升华。青年干部选择离开城市舒适圈,扎根偏远乡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正是“雀入大水为蛤”的生动写照。青年干部要主动适应新环境,转换角色,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造福一方百姓。
寒露三候,“菊有黄华”,菊花傲霜启示青年干部当有坚守之志、保清正之品。寒露时节,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盛开,绚烂夺目。“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菊花在严寒中绽放的不只是美丽,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品格。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萧瑟秋季独自绽放,这种淡泊名利、坚守自我的精神,恰与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相契合。青年干部当如秋菊,坚守理想信念,保持清正廉洁。干部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政治定力;越是诱惑多样,越要守住廉洁底线。青年干部要像菊花一样,经得起风霜考验,耐得住寂寞清苦,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累。青年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挫折不气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以“绣花功夫”精益求精。只有经过严峻考验,才能练就担当重任的铁肩膀、硬骨头。
寒露已至,万物知秋。青年干部当时刻品悟自然之道,汲取成长智慧,将“寒露三候”蕴含的哲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鸿雁之姿明晰方向,以雀蛤之变适应挑战,以秋菊之品坚守初心,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李进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