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3阅兵中读懂“国之大者,在祀与戎”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国之大者,在祀与戎”这一千年古训的现代诠释。
“祀”是铭记历史的精神传承。“祀”在古代是祭祀活动,是古人与神明、自然及祖先沟通的精神纽带。如今,“祀”的内涵延伸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九三阅兵场上,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受阅方队集中亮相。战旗方队格外厚重——“杨靖宇支队”、“平型关战斗模范连”、“狼牙山五壮士连”……铁流滚滚,战旗猎猎,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每一面战旗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奋战的史诗。
“戎”是大国重器的实力彰显。在古代,国家的存续和安全直接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如今,“戎”体现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科技。此次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参阅武器装备都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从“万国牌”装备受阅、飞机在天安门上空“往返两次飞行”,到今天的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中国军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祀”与“戎”交融并济,共同锚定“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无“祀”,则精神失根、信念褪色;无“戎”,则国无利器、和平无凭。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托举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尊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从历史的烽烟中走来,更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凝聚精神伟力、锻造硬核实力。九三阅兵,既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与祭祀,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宣示与动员——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国之大者”的根本,始终系于人民的意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
八十年风雨兼程,抗战精神的火炬依然炽烈。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从捍卫山河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和平与发展的大道上。这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作答。我们相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铮铮誓言回荡在此时长安街的上空,也必将在未来的天空久久回响。(赵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