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节约”看机关单位新风尚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人均500公斤的粮食占有量仍低于欧盟和北美等发达国家600公斤的人均占有量,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并不稳固,供求结构性矛盾仍有待进一步破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严重。据《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全国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这一组数字可谓是触目惊心,更凸显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迫切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日前修订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反食品浪费被明确列为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为全社会树立“标杆”。新征程上,作为干部职工日常用餐的“主阵地”的机关食堂,如何将“反浪费”从口号变为行动?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海南省通过使用“光盘助手”软件测量食品浪费系数等方式在全省机关食堂进行评估抽查,并及时跟进处理,推动崇尚节约、文明用餐进一步落到实处;四川广元昭化区机关食堂采取分批炒菜锁鲜味、账本精算遏浪费等方式,与2022年以前相比,在采购环节的食材用量节省约8.7%,厨余垃圾减少26%左右;长春市绿园区林园街道机关食堂建立“餐前-供餐-餐后”全链条管理,通过动态监测用餐人数、优化菜单设计、淘汰不受欢迎菜品,2024年厨余垃圾同比减少约三成,餐饮浪费从源头就开始避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精打细算的“小举措”到科技助力的“大变革”,各地机关食堂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民节约做出良好的示范。
当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并非一刀切地限制餐饮消费,而是要实现粮食和食品的精细化管理,让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用到极致,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反浪费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一场“观念革命”。对于机关食堂而言,通过明文规定的方式,督促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摒弃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带头过“紧日子”,从而形成“头雁效应”,有助于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一粥一饭见作风,一筷一勺树新风。机关食堂创新探索出的“节约样本”,为全社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干部也要以身作则、带头做起,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坚决避免浪费,以尚俭戒奢的党风政风,推动形成良好的社风民风。(吴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