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三个者”建设“三个地”绘就网络文明大美图景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着眼建设“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绘就网络文明大美图景,是当下我们面临的“特色卷”“必答题”。
把稳上网“定盘星”,争做网络文明建设者,建设理论素养新高地。眼下,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迅速代替“书信”“报纸”等传统媒介成为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交往的新渠道新阵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对社会公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加,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视为当前重要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找准找对工作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建强建实主流网络媒体矩阵,大力推进网络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以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网络正面宣传不断提高信息宣传的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激发推动网民群众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
树牢用网“风向标”,争做网络文明传播者,建设网络文化引领地。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动画、短视频、微电影等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好文化声音,促进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相融相通,始终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另一方面,要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等平台和网民群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意义、民族内涵的网络游戏、网络表演、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推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筑牢治网“防火墙”,争做网络文明守护者,建设健康风气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纪外之地”。近年来,网络上色情低俗、网络暴力等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件时有发生,绝不能任其大行其道。针对企业“梗营销”网络乱象、招聘“萝卜坑”网络谣言等网络不文明现象,相关部门要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的保障作用,强化网络媒体管控、监督惩处力度,着力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有序开展“清朗”专项行动,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网络平台而言,要主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算法推荐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举报制度等,做好自查自纠自净工作。对网民群众而言,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学挑战认知的毒流量,不发参杂私愤的负能量,不转真假模糊的信息件,文明发言、理性用语,让网络风气向阳而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坚信,有你、我、他的同题共答、同向而行、同力共促,我们定能当好网络文明的建设者、传播者、守护者,做大做强理论素养新高地、网络文化引领地、健康风气承载地,绘就出丹青不渝、气贯长虹的网络文明大美图景。(刘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