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以实际行动挺膺担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新时代青年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汲取抗战精神的力量,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拼搏奋斗的内生动力,强化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信仰之力”,筑牢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从“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到“与华北人民同甘共苦,誓死抗战”的左权将军;从“儿定继承母志,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马本斋到“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的戴安澜;从“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到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刘老庄连。无数革命先辈,以热血浇灌理想之花,用生命筑牢信仰之基。在烽火岁月中彰显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屈服”的磅礴英雄气概。这份精神丰碑,既是历史的荣光,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要以革命先辈为镜鉴,常修党性之基、常补精神之钙,始终将“国之大者”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更需坚守政治立场的“压舱石”,保持思想认知的“清醒剂”,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定力,抵御诱惑、明辨是非。
要在实践磨砺中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之炬”,增强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本领能力。在晋察冀根据地,敌军长期封锁导致粮食、药品短缺,军民便在深山里开垦荒地种粮,用草药自制药品,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运输物资。正是在一次次险象环生的实践中,他们练就了绝境求生的本领,让物资保障线成为抗战的“生命线”。抗战胜利的丰碑,是先辈们在绝境中以顽强斗争铸就的。新时代青年干部当接过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灯塔,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质融入血脉。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民生领域的“烫手山芋”,不能退缩回避,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迎难而上;在乡村振兴一线关键战场,主动靠前,挑起重担、勇打硬仗,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还需持续加强思想淬炼以固魂、政治历练以立心、实践锻炼以强能,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本领、锤炼筋骨,让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在新征程上焕发新光彩。
要在基层奋斗中坚守“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践行向下扎根、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毛主席曾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抗战的烽火岁月,这一论断被无数次印证。在抗战后方,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物资,农民踊跃缴纳公粮,学生组织抗日宣传活动,商人捐款捐物。海外华侨华人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筹集资金和物资支援国内抗战。这一真理,正是新时代青年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脚下沾满泥土”的务实姿态倾听民声,用“心中沉淀真情”的赤诚贴近群众。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既要用心办好老百姓身边柴米油盐的小事,也要着眼长远谋划增收致富的大事,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实践,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让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梁佳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