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沉默的大多数”方解急难愁盼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意见》提醒我们,要把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更多投向那些不常发声、不易被关注的普通群众,真正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沉默的大多数”并非没有诉求,而是其声音或因表达渠道有限、或因问题过于琐碎日常、或因身处社会边缘而易被忽视。他们的急难愁盼,往往潜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沉淀在“家长里短”的闲谈中。若政策制定仅依赖显性的、易收集的民意,或满足于解决“看得见”的热点,则可能遗漏最真实、最迫切的底层痛点。这份《意见》的价值,正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将目光投向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强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其深层逻辑是推动治理视角的下沉与覆盖面的拓展。读懂他们,是精准施政的前提,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如何穿透沉默,精准捕捉这些最本真的民生脉动?它始于干部“脚底沾泥”的深度下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持续深化“民呼我应”改革,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通过“线上民情二维码”与“线下网格员”的深度融合,广大党员干部不仅在线上了解群众反映问题,更主动走进市井街巷,与群众“同座一条板凳”,捕捉群众真实诉求,感知民生冷暖。网格员化身社情民意的“活字典”,敏锐捕捉社区老人就医不便、双职工家庭托育无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集体焦虑等不易上达的“沉默需求”。同时,推行的政务留言板和干部“民情日记本”制度,记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群众切身冷暖的琐碎诉求。以主动贴近、深度融入的姿态,打破信息茧房、听见“沉默之声”。
识别之后,更需以务实创新的举措精准回应,将“沉默的需求”转化为“可感的福祉”。这考验着施政的智慧与韧性。针对“一老一小”这一普遍性难题背后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不愿离乡”的物理空间需求,通过网格化顾问式服务满足“就近就便”的心理与服务可及性需求,实现专业照护直达床边。针对托育难,积极探索“社区微托”和企事业单位嵌入式托育点模式,有效缓解了年轻父母“带娃难”又“不放心”的焦虑。在教育领域,破解“城镇挤、乡村弱”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优质资源的实质性下沉。推进教师聘用改革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着力点提升师资力量的实质性流动与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回应无数乡村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无声渴望。
读懂“沉默的大多数”,最终的评判权在群众手中。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做,还要做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并建立长效的反馈与优化机制。畅通且有效的民意反馈渠道至关重要。要推行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并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将评判的“话筒”真正交给群众,让服务对象成为最权威的“考官”。同时,必须警惕“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或“一阵风”式服务。这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对已解决的问题常“回头看”防反弹,对推进中的项目强化督导保质量,对新涌现的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破题。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仅要完成硬件更新,更要持续关注后续管护、电梯维保等长效问题,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民心的基石,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尊严与需求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意见》启示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更需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沉入基层的“毛细血管”,用心倾听那些容易被淹没的声音,用创新的思维和钉钉子的韧劲,将“沉默的大多数”的期盼清单,逐一转化为幸福生活的实景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急难愁盼的坚实步履中,汇聚起最磅礴的民心伟力,托举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陈博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