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员干部需保持斗争韧劲攻坚克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需要志存高远,迎难而上,才能攻坚克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是要常思破解之道。纵观百年党史,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而不倒,其中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敢于坚持斗争。基层党员干部在落实工作当中,遇到艰难险阻时,要以主观上的主动,化解客观上的不利因素,要敢打硬战,敢啃硬骨头,常思破解之策,常想成事之道,把不可能干成可能。同时要保持为民服务的初衷,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对形势和政策的敏锐洞察力,遇到困难,理性思考、科学研判,转变思维理念,提炼关键问题,深刻鉴别复杂情况,善用庖丁解牛的方法,协同各方力量,寻求解决之道。
二是要保持斗争韧劲。苏轼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难题之所以难,必有其盘根错节的症结,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挑战,必须要拿出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顶着风险进,迎着困难上,挑起该挑的担子、扛起应负的责任。一以贯之坚定敢于斗争的勇气,磨砺长期斗争的韧劲,向困难开战,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开展长期斗争,以坚定不移的决心破解斗争难题,以坚韧不拔的斗争夺取最后胜利。
三是要树立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想有效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发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身先士卒闯难关。不能因有困难而不为、因有风险而躲避、因有阵痛而不前,要善作善为,练好“绣花针”功夫,坚定不移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实好处理好,集腋成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