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摘 > 正文

年轻干部“沾满泥土”才能更好成长

2025-04-30 10:02:25 | 来源: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上张乡人民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对年轻干部而言,“谋事要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准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民生服务的第一线,在矛盾化解的最前沿,年轻干部当以“调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为行为准则,用泥土沉淀品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信任,把每一件“纸上谋划”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让青春之树在基层土壤中扎根结果。

调实情,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在泥土芬芳中练就调研功夫。当我刚进入基层时,面对陌生而复杂的村情民情,常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惑。有次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遭到村民集体反对,后来在老干部带领下,我们卷起裤腿走遍每块田地,才发现原有设计忽略了季节性水流规律。这说明,基层工作没有“一键生成”的快捷键,也没有“一站直达”的面包车,必须练好“铁脚板”功夫,深入开展“五个必访”。要向老党员访“村史”,掌握村情演变脉络;从致富能手中访“良方”,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到困难群众家访“疾苦”,找准民生痛点堵点;与信访群众访“心结”,化解矛盾纠纷根源;同乡贤能人访“智慧”,汇聚乡村治理合力。当年轻干部身上带着露水、鞋底沾着泥土,制定的决策才能像老农选种一样“粒粒饱满”。

出实招,把政策条文说成家常话,在乡音土话里磨砺服务本领。群众常说“不怕政策不好,就怕政策睡大觉”。推行村庄环境整治时,如果只照本宣科的要求群众“不乱扔、不乱放”,反而会导致群众出现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接地气的做法就是组织村民代表到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去走一走、比一比,在实地走访里宣传理念,在面对面交谈里传授做法。在基层,再好的政策也需要通过“方言翻译”进行“本土转述”。在解构政策要点时,可以用“种地比喻”代替专业术语;在解析操作流程时,可以用“作物成长”演示程序环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以用"门诊把脉"对症开方。当文件上的黑体字变成板凳上的家常话,政策才能像春雨般“渗得进土层”,滋养种子快速发芽成长。

求实效,把民生清单兑成幸福账单,在为民实事中锻造担当本色。群众评价干部不看口号看表现,不重过程重结果。在开展村内健身项目申报工作时,我们没有照搬过往申报材料,而是结合山区村实际,召开“代表会议”收集群众需求,最终量身定制“乒乓球”“儿童游乐角”等5处人性化设计。这种“需求导向”的工作逻辑,正是谋事要实的精髓所在。又比如,在处理留守老人就餐问题时,没有机械执行上级要求的“老年食堂”建设指标,而是积极对接相关团队,开展送餐服务,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创造了就业岗位。谋事在实的实,关键在于群众的菜篮子是否更满,出行的道路是否更宽,扬起的笑脸是否更多……唯有如此,幸福账单才能像庄稼一样"从地里长出来",而不是像塑料花般“插在报表上”。

新时代年轻干部作为基层工作的生力军,既要甘当“小学生”俯身问计于民,更要勇做“实干家”挺膺担当。当“谋事要实”化作一次次沾满泥土的走访、一场场带着温度的板凳会、一件件饱含真情的民生实事时,我们就能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淬炼成长,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最美芳华,用奋斗的笔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潘婷婷)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