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悠远平山“西汉二疏乡里”风景

2024-01-26 18:41:43 | 来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办公室

这里有一处特殊的风景,当人们走进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一座海抜197米山头平山下,传说中二千多年前的二疏古墓,就座落在百米高的半山坡上。正如晋陶渊明《咏二疏》:“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这位闻名遐迩的西汉圣贤先哲,仙逝长眠在这个小山村里。二疏居高位,不慕权势,激流勇退,日久天长,做人之道,更加显著,广为人知。至今还在一代代人们的心中,不时涌动着敬佩的,无限敬仰之念,更加历久弥新!

古墓沧桑

前几天,人们走进平山下,满山绿叶浓荫,草木葱茏蓊郁,嘉木翠竹,青绿绵延,僻静幽邃,山如围屏,境亦幽绝,绿得喜人,美不胜收。山上山下,树叶像五彩斑斓的蝴蝶,山风吹来,翩翩起舞,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像“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宋.张抡)人们来此,寻寻觅觅,只是为了瞻仰那逝去久远的历史名人遗留的遗迹—二疏古墓。《汉书》疏广,字号:仲翁黄老,西汉道家,原籍东海兰陵人。少好学,通晓《春秋》。西汉地节中(汉宣帝第二个年号公元前69年)为太子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在位5年,遂上疏乞归,许之。赐黄金,既归乡里,一年后黄金几乎耗尽。

古东海县的平山二古墓,《后汉书班固》对疏广归籍身退有详实记载,而二疏其终老何处无只言片语。今天文史学者们从浩瀚史书中来寻找真实的详实的答案:笃信黄老之道的二疏,虔诚的道家,领军人物,他们遵循老子的“退隐在野,贵以养生,不慕名利”。“隐居不仕,隐居避世” 思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二疏归乡后散金欢宴旧友,正如陶渊明《咏二疏》中:“游目汉庭中,二疏复此举。”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散金故旧之义举,是为教诲后代之义行,这对后世人们育子教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悠远而历经沧桑岁月的古老的平山村,古时这里山围巨海,荒野僻地,杳无人烟,是道家仙释之人“避世、隐居、辟谷”的最为适合之处。二疏都是虔诚的道家,家乡社会不稳,适逢动荡,忠诚黄老之道的人更热衷盛行养生之术。为了求之长生不老,二疏决定来到时为东海郡治龙苴为政治中心,辖区内郁洲岛的平山下,选择终老的极佳之处。这就是史书史志记载的,和一些历史古人对平山二古墓作出的正确判断首要因素。宋.石曼卿通判海州时曰:“州西北二古墓为二疏墓”。沈括《梦溪笔谈》“海州东海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

如今这里与古时相比天差地别,山上山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村民进厂成了工人,城市喧嚣与农村早已融为一体了。我们来到这里去寻找历史古人棲身长眠之地一二疏古墓。沿着一条小巷向上,蜿蜒曲折,左拐右拐,攀登约千余米,到达山坡上一块数十亩台地,只见一处高柯丛樾,绿树密佈,荒草藤蔓,用双手扒开,才见端倪:“何代凄凉土一丘,蓬蒿马鬣liè几春秋”〔 明初林鸿〕。一座黄士坟高约七八米,矗立其中,掩映里面,气势森严,恐怖可畏。大墓座北朝南,环山绕境,南山大棚顶雨水顺势沿涧沟流经其侧:“前有照,后有靠。”即“枕山面水”。 一看就是一处风水宝地。大墓下建有一地宫,这在苏北也极为罕见。据有关史书载,汉时贵为王侯,明清帝王墓葬才设地宫,可见此墓等级规格之高。大墓文革(1968年)中被挖,挖出一尺长红鞍陶土马,还有桔黄色碗等,古人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用马殉葬,为开疆拓土,事死如生。是汉俗普遍葬制一部份。古墓前还遗存二只石质怪獸乳白色似狮子 ,文革时被破坏遗落在大墓下方二百米外一户程姓围墙边,另一在一户菜田里。墓前镇 獸 汉前春秋时兴起的。距大墓前下方一座稍小的墓,即传说中疏受墓,符合怀中抱子吉祥风水。不远处菜田溪沟下,深陷泥土中见有一带凹槽石,凹槽口宽20公分,长约50公分,一老人告诉这是八十年代初,小墓被人为毁坏建房,与大墓之间平行的碑碣早已下落不明,唯一遗存下一块石碑凹槽底座。底座石表面光滑如镜,古时信众祭祀后用手摸摸碑碣祈福,天长日久祭祀信众数以亿计,碑座石面被摸成这样。可见古墓历经悠远、沧桑啊!今日寻觅古迹遗存已是:“欲寻胜迹随流水,剥落墙垣望渺冥”了(清末张学瀚)。真是令人感叹、惋惜啊!

终老平山

留存于平山二千多年的二疏古墓,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为古海州地区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二疏古墓缘何在此?人们从浩瀚的史料史书、史志中,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当年二疏晚年终老大岛中小山里。

成书于一千多年前,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间《太平寰宇记》:书中记录二疏墓于东海县下,这是中国官方志书最早的记录,全国史书别于二说。《寰宇记》中也如此书录(宣帝丞相)于定国原籍东海郯人,墓在旧东海县,侨居。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三十,录第四 冢墓: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石延年通判海州,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此墓也,刻碑于其旁,后人收入图经。而晚于石延年几十年的沈括在《梦溪笔谈》(成书于1095年):“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己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 二疏墓的疑问和谜题,是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晚石延年(通判海州公元1031年)六十多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沈括提出而形成的千古疑问,为后人对平山二古墓是不是二疏之墓,增添上一个千古公案疑问,也扰乱了千百年来历史真相的识别。沈括对二古墓怀疑,是在家编辑《梦溪笔谈》搜索的材料添加的,与石公“行县见之”现场考证、调研真实可靠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沈括认知,令人生疑,以致认知上产生偏差是难免的。《梦溪笔谈》中对平山二古墓的误导、疑误了古今众多学者,造成了二古墓是否是二疏墓?成为千古谜题。

石延年认定二古墓为二疏墓,是他亲到现场,对当时二疏古墓现状、遗迹、遗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考证,石公又对当时全国古墓葬情况分析,从墓碑残字中得出真实判断,平山二古墓就是二疏墓的结论的事实。学者认为墓志铭刻石上字,虽历经千年之久自然风化漫灭,历史大家石公亲历现场,反复从字里行间找到能破解疑惑信息和可靠答案,这是确认平山古墓为“二疏墓”真实性一项依据。现今的历史遗迹遗存,也再次证实石延年对东海二古墓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铁证。

史书、史志中的记载,是历史真相的最为真实性答案。明.正德《淮安府志》(1518年)载:明确了“海州人物,若于公,二疏,马宫,匡衡,凡十余人旧属东海、郯、兰陵、承,戚于其下。”

明海州旧乡贤祠奉祀五位乡贤:疏广、疏受、萧望之、于定国、匡衡数人。乡贤祠的乡贤明确了生于此地而有德业,学行博于世者。

古海州志十分明确二疏为海州人物。张峰,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权知州事重修《海州志》,赵一琴,乾隆年间《续海州志》,陈宣,康煕25年(1686年)《续海州志》,李普元,乾隆年间增修《东海志》均言:二疏墓在东海平山下。

至今二千多年尚存于世的二疏古墓遗迹遗存,还安然存在于平山的半山坡上,是一代代人们对二疏圣贤的崇拜,敬仰与追求,赞其人格和品德,也是肯定二疏精神存在的可靠答案。

穷源溯流

悠悠千古的二疏古墓遗存遗迹尚在,一直存在杂音,平山古墓是二疏墓吗,黄儿何人啊?留下了这一道待解的谜题和疑问。特别是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提出了“莫知黄儿何人”?没有人回答这一疑问。

穷源溯流,是广大学者从历史史实中认识到的,二疏终老平山,居此之天然环境,令人毫不怀疑,是无可置疑的、居之不疑的史实,它一再证明了州西北的二古墓就是二疏古墓。

历史上众多的史书,官宣史志,宋史《寰宇记》“已录二疏墓于东海县下矣。” 千古名人石延年,认定东海西北二古墓,就是二疏墓,刻碑其旁。清·嘉庆海州志卷三十录第四冢墓载:清·康熙年间陈宣州志:“汉二疏墓在东海平山。今州治西门外梓潼庙后,有二疏神道碑。”这最能说明其可靠、真实,后墓碑下落不明,为后人的猜疑留下了疑义。历史名人苏轼对二疏古墓在平山也坚信不疑。苏轼第一次1074年秋海州行由杭州调任密州时,在楚州別孙洙《更漏子.送孙巨源》:“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他赞美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古往今来,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是值得景仰人物,为此山水增光添彩。他对二疏在东海的肯定和德行的赞扬,千古传颂,闻名古今。苏轼用笔墨为二古墓在平山增加了又一详实的历史史料,再次的说明平山之谜只是个别杂音,难证史实,缺乏可信度。沈括的疑问,真实的历史给出了答案,拨云见雾否定了个别疑问,真实历史上的二疏,一代代人看到的是二疏长眠处黄海边上古老平山上。

“黄儿墓”说法,汉书中载二疏信奉黄老道之道家。疏广名号:仲翁黄老。黄老由上古黄帝和老子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之道,这就是黄老思想。这两位大儒,黄帝的老师。 晋徐广《集解》:“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习道论于黄子,道家黄老之学,治黄老之学学者。子,古代对男子敬称。”司马谈(?—前110年)子司马迁,汉初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习道论于黄子。西汉时说的“黄子、黄老”是指汉初那些信奉黄老道术的知识者,称“黄子黄老”。几千年古墓遗存,文革挖出来陶土马、 生活用碗等,还有墓前石刻怪 獸似狮子呈乳白色,像征纯真洁白。二只石狮子今之一看:坚硬的石面风化成砂砾状,可见年代悠久长远,墓前镇墓石獸与汉俗葬制一致。当年墓地遗存物多如神道碑等遗存,让石延年判断为二疏、黄老墓,这是一位历史大家了解西汉历史,黄老道术盛行时二疏是位忠实信徒者,平山埋葬的就是“黄子、黄老墓”,极为确切。千多年后宋少有对西汉二疏的研究而不知“黄老墓”为何,成千古谜题。就像文革时小孩起名叫 【卫东】样盛行,过几十年今天社会而少有人知一样迷茫。石公称之为黄子、黄老墓,这是回归历史,确为二疏无疑了。 平山村民从古今称之黄老墓庄,而无人莫知,历史大家石延年的确认二疏墓后,它就给古村作出了明确答复,解决了这一千古疑案了。

二疏信奉黄老思想,这是后汉书明文记载的,他们是当年黄老学者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遵循老子思想和教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等。他们任职5年激流勇退,深受老子思想影响並融入自己心灵深处,按照道家提倡的思想精神,成为自己自律的范本,也是后人们前进的灯塔。晋.张景阳《咏史》诗:“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的做法为后人称道,为后世做出了典范。自称黄老虔诚的信徒,先行者,领军人物,是当世大儒,称为黄道之子是理所当然的,黄老之墓即二疏之墓,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一千多年后宋初图志上称为“黄子墓”,千百年后后人对西汉初信奉黄老道术认识上存在着一片空白,以致石延年考证后称之二疏墓为黄子墓,一些人不解而多为迷惑了,以致成为一个历史上的谜团主要原因。

历史上真实的二疏,继承、传承了黄老之道修行、经世、致用的黄老思想,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后代人从中吸取了精神养分,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退休干部/吴成芳、魏琪 蔡立志)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