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天柱与朱梓400年不了情

2023-11-13 10:38:18 | 来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

在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朱屯村,有一処淹没在悠悠岁月里的历史、人文古迹,就是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赐名天柱建县,首任知事朱梓病殁长眠故里的陵墓及其遗迹,2010年8月被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不久,来自天柱苗裔400多人再次来到朱公墓前,追祭他400年前为民众造福,令一代一代人万分崇敬和仰慕,一位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的古今官吏楷模。

旷代奇勋

从朱屯村街道上远远眺望,距离村庄东边400多米外的路北侧,一座新建的牌坊矗立在那里。据有关人员介绍,历史回放到几百年前,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朱梓去官回归故里养老时,当时朝命建坊。銘其功,彰其德,以其百世流芳。

天柱县广大苗民闻听此讯息后,欢声雷动,纷纷出工出力,备办牌坊石材。苗民代表和县府署官吏,将准备好的上等石材石料,装船沿水路,不远数千里,日夜兼程,历经数十天,船抵淮安的漕运总督府时,天柱县随行官员出面谒见总督李三才。他又是兼任巡抚淮、扬、庐、凤阳四府的明朝重臣。苗民恳请为朱梓的牌坊题勒,并且一致颂扬首任知事为天柱万民劳苦大难之生命倾注的心血,众口皆碑,没齿不忘。在朱梓治理天柱期间,当地苗民自愿集资修建了生祠13处,为感恩这位旷古官吏。塑肖像在其堂中,朝夕起拜于其下不绝。

这位总督熟知朝廷对朱梓在天柱时逆境中的艰苦努力的不朽功勋,德威并举,宽严相济,由乱到治,民得以安、声名远扬等政绩斐然,多次受到朝廷褒奖。确为实属罕见,应青史留名。万历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在征剿世袭土司杨应龙叛变中,朱梓建言:剿抚兼施。由于策略对头,18寨苗头纷纷归降,杨应龙兵败自杀。朝廷升朱梓道州知州,加辰常黎靖兵备道,后又晋升为中宪大夫。而李三才是当时明朝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漕运总督,经过深思熟虑后,当即挥毫,为朱梓的功德坊泼墨:“旷代奇勋”。

据当地朱梓族人介绍说,原来的坊、祠、墓等古物历经几次劫难,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浩劫,几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古迹,被毁得面目全非,损坏殆尽。剩下一些石构件,被朱氏后人中的有识之士,及村干部逐件收集码堆在一处僻静处保管起来。近些年国家重视挖掘,传承历史、人文古迹,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特别是朱氏后代及其旅居台港、海外子孙。纷纷捐资捐钱;远在贵州天柱县的很多苗裔后人也纷纷前来加入,共捐有150多万人民币,其中苗裔捐有百万之多。数百年后的苗裔还深深地爱戴故去的天柱建县的首任知事朱梓,至今还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矿代奇勋”,青史留名,永世称颂,受之无愧。这是一座冀昭示后昆,又弘扬美德的建筑物。当你走近,转向大路北侧,迎见的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耸立于古墓的正南方20米外,高约5米,宽约6米。正门的门额上的题字就是当年李三才题勒的“旷代奇勋” 的四个字,原门楣因早已被毁,真迹“旷代奇勋”杳无踪影,重建时请有关书法行家临摹仿效而写成的。据朱氏后人说,而今石坊上正门两根楹柱上的楹联“凤诏纶恩远,鹊堂福廕长”,楷体书法,此祠额楹联正是李三才的亲书真迹。因楹柱未遭毁坏,重建时将其镶嵌在水泥门柱上。正体楷书,字体遒劲,和谐整齐,真可谓是出自名士高手,令人欣赏,赞叹不已!人们在这里瞻仰,是要汲取精神养分,陶冶自己的心灵。

诚服“獠夷”

天柱,在朱梓主修天柱县志中,见山有石,如柱,题名“石柱擎天”。列为天柱八景,载县志。未置县前,天柱原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设守御千户所。这里地处西南边陲,山高林密,“獠夷”杂居,加之当时地方官吏腐败,横征暴敛,苗、侗民众不堪重负,,接连不断起来造反,朝委官吏常为土人所杀。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朱梓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三考,在已年逾不惑之年擢升为湖广天柱所吏目。其家人亲友极力劝阻,朱梓说:“天下无不治之区,视方略如何尔。”

有关史志记载,当年朱梓到任后,微服私访,周密调查。在谒见时任沅州兵备道佥事江铎时,条陈自己的方略意见,深得江铎赏识,委任朱梓为权署天柱所掌印官司中,专任抚苗之事。几年中,从乱到治,歌舞升平,做到:

首先,用疑兵之计,震慑那些与朝廷作对,不安分守己的苗头。他选50名亲兵,严格训练,每人发千种不同颜色服装千套,亲领巡逻,单伍而行,采用鸣锣开道,肃静回避,城门大开,声势浩荡,正门进之,城内外终日擂鼓呐喊,仅此做法,吓得一些放荡不羁之徒,惶惶不可终日。

其次,他冒着杀身危险,单骑深入到傅良咀苗头处,向他宣谕朝廷德威,晓示顺逆利害。经过艰苦细致耐心工作后,苗头傅良咀叩头请罪,归顺官府。为其它苗寨带了好头。先后有其它18个苗寨亦先后归服。为了震慑个别,朱梓突发奇兵,捕杀曾煽动暴乱、鱼肉百姓的苗天师这个恶棍苗头。其余一些附逆作乱的苗头,见再玩火必将自焚,闻风后纷纷愿意归降,辖境73寨遂安。

再就是采用以下措施:以自然村落为甲为保,建立基层政权;督促官吏奉公廉洁,公正断案,禁止贪污扰民;禁止聚众械斗,私自报仇,有纠纷、冤情到衙门诉讼;建书院、立学社,聘师教民读孔孟之书;申乡约、置苗老,宣讲圣谕,劝民安分耕读;推行媒嫁制度,禁止野交乱合;引进铁犁,废止以物易物;立官庄、垦荒地,建仓库,积粮防歉。还开发县境内一处天然溶洞,为千佛钟鼓洞供群众游览。

第四,兴修水利,开渠筑坝,引水分洪。“朱公兴水”使县城南坡脚下600多亩稻田旱涝保收。“朱公堤”更是倾注他很多心血和汗水。他周览山川之形,发现天柱之脉,“自天堂山行至南坡之麓,涧水流乎其右”。“且有民众反对”后搁署。于是他登高视察,发现涧水可藉,坚定了他筑堤决心。“伐石于山,藉力于民,增而高者百丈,并水之源,分界左右而灌焉”。此策深得民心,民勒石以志,名“朱公堤”。迄今那里田坝仍得于青龙涧水的滋润。

第五,热心公益事业。在清水江边新建新市镇,清江镇,新民镇,远口镇,大大促进了当地林木资源进入交易,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为培育天脉和文风:在铁善坪修建诚意亭,南门外修建稻香亭,城北起凤桥边修建风雨亭;他还解绾银带捐银修建宝带桥,捐俸买地在东门外修建“漏泽园”(公墓),还筹资建仓廪,设官庄,立文庙,竖坊表,把江南文化传入天柱。从此闾阎日阜,政通人和。

第六,严格要求,严明纪律。朱公不仅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清正、严明、律己;要求府署全体官吏人等要爱民如子,不得扰民,凡有违者,一律斩!要求自己动手种田种地,不得强征摊派,侵犯群众利益,密切官府衙门与百姓的关系。朱梓安边政策逐一得到了落实,气象大变,人民安居乐业。朱梓升任海盐知县时,群众闻讯上书苦留,湖广抚,按两院再三上奏朝廷:“诸苗慕之如慈母,畏之如神君,令之即止。”“用一朱梓,而已归之苗益亲,设一县,而未归之苗感化。”吁请“天恩赐名、定县”,“保朱梓为令”。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明神宗朱翊钧下旨允准,赐县名天柱。升朱梓为天柱县知事。

天柱县在新知事治理下,经济、文化逐渐繁荣,人民深感变化,到处气象一新。在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朱梓奉召赴朝廷向吏部述职。离任一段时日,而满城百姓闻讯后,万人空巷,扶老携幼,拥舆不得行,顶舆号泣,依依泣别。

名垂千古

历史会永远铭记,朱梓在天柱治理的几年中,化桀鹜为柔驯,其功德盖世。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其父母病故,丁忧去官。在他告老还乡时,神宗帝御赐巨款、良田数百亩,并为其家祠门上方御笔横书“朱氏宗祠”、“瑞鹊堂”,还赐有伴朝銮驾、肃静、回避、鸣锣开道四面大铜鼓、巨鼓,以表彰其功绩,可见朝廷对他一生的肯定。

今天人们睹物怀古,去追忆那逝去的往事和秘密。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朱梓因病殁,长眠于自己故乡故土里。为国忠心,怜恤为民,生前受到天柱苗民十分爱戴,噩耗传来后,万民悲泣,派出代表百余人,不远万里,奔赴沙河朱公墓前追悼祭奠,哭悼十数天后方才离去。其中有两位苗民坚持不走,愿终身为其守墓,临终葬于朱公墓侧,可见朱公生前在苗民心目中的威望和崇敬,是用言语难以表达的。

现在无数人们匆忙地来到朱公长眠的古墓前,是他那传奇的一生,才吸引了朱氏后代及其他人的无限追思、崇敬!

几百年的时光沧桑,在沙河却遗存下一座古墓、古祠、古坊,更是遗留下来一位永不消逝的,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的,孕育出沙河这块古老大地的儿子,让他走向了海内外,成为一道美丽的历史、人文风景。近些年,朱家后人,有的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来自海内外,不绝如缕的来此寻祖、拜谒;还有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其他人来朱公故里,是对他的崇敬和仰慕!悠悠岁月的流逝,朱梓服务、贡献给苗民那感天动地的事迹及其音容笑貌深深地融进了苗裔后代。每年都有一批、两批、多者几百人,少者几十人前来祭拜朱公,颂扬他过去的丰功伟绩。

走到近前,人们才见到朱公之古墓,在荒草凄凄中显露出一丘土坟,原有坟前墓碑已惨遭那令人痛恨的劫难,现在朱氏后人为其新雕一块大理石墓碑。坟前摆放一只还是古时的一个陈旧、古色古香的石香炉。高约30公分,直径约40公分,上口六角形,香炉三脚底座,炉腰圆鼓形的花岗岩石雕成。炉里积满香灰、纸灰,可见四乡八里的人们常来祭拜。

临近朱公墓的东侧,是一座新建成的祠堂,从外表看,是一座两檐四窗悬山式建筑,奇榭飞阁、巍峨古朴、极其壮丽,气势轩敞。前堂门楼,后面正殿,中轴对称,二进式祠堂。占地十多亩,建筑面积约为一千多平方米。正门门楣上方书有:“朱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门两旁楹联:“籍东里徙沙河子孙繁昌,鹊箸梁顕忠孝地久天长”。

进入祠门内的正殿前,有一座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花岗岩巨石雕成的香池,池体上刻有“瑞鹊堂”三个红色大字。大殿正门上书有“朱氏祠堂”四个遒劲大字,大殿正中塑有朱梓塑像。每逢清明节祭祀时,朱氏族人千余口集中活动进行集体祭拜。由德高望重十五世孙朱世双领祭;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朱氏后人和其他来宾齐聚家祠,正襟危坐,默默祈祷,庄严肃穆,缅怀先祖朱公的高大形象,祝愿后人在其荫庇下吸取其精神养分,更好的一代一代繁衍昌盛,兴旺发达在这块土地上!(退休干部 吴成芳)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