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墓在东海县平山
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一座海拔197米平山半坡下,传说中二千多年前的二疏古墓就座落在这里。这位闻名遐迩的西汉圣贤先哲,仙逝长眠在这个小山村里。二疏居高位,不慕权势,激流勇退,日久天长,做人之道,更加显著,广为人知。正如晋陶渊明《咏二疏》:“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至今还在中国大地上一代代人们的心中,不时涌动着敬佩的,无限敬仰之念,更加历久弥新!
古墓沧桑
一代代人们听传说,二疏故里在云台山的平山下。今天无数游人怀着无限敬畏之心来到这里,寻寻觅觅,这是一处跨越两千多年影响的地方,一位千古圣贤二疏长眠的平山下的小山村,也称黄老墓庄。如今吸引越来越多雅人、墨客前来探幽寻古,寻觅悠远历史遗留下绮丽和沧桑。
二疏墓、于定国墓在古东海,这是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河南道】二十二中记载:“东海县,东水路九十里,依旧二乡。”“二疏墓,疏广、疏受,东海兰陵人也。于定国墓,定国,东海郯人也。”这是历史上官修志书,最为明确的指出二疏古墓亟为准确的地方,別无二说。
平山是汉时为郁洲山中一个山头,也称苍梧山,直到明改称为云台山。称为郁洲山与汉末〔公元190年〕崔季珪有关,当年他师从郑玄,因黄巾之乱渡海来到海中大岛,作《述初赋》中:“郁洲者故苍梧之山。”时为平山,山围巨海,荒野僻地,杳无人烟。是仙释之人“避世、隐居、辟谷”最为适合之处。
二疏与于定国都是同时代东海人。《汉书·于定国传》载:他们生活在汉昭宣之时,但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二疏来郁洲山平山,首先是:时逢家乡动荡,社会不稳;更主要是:二疏忠诚黄老之道,热衷养生之术,为了求之长生不老,这是古时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深深植于古代政治与宗教实践中;其次还因为:时为政治中心的东海郡治在龙苴(汉时朐山南),成为吸引达贵官人向往的中心。郡冶于龙苴,《汉书》卷十四载:“侯秩嗣,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作为东海郡太守”。1991年龙苴出土古墓群,国内外专家考证与马王堆轪侯利苍有关。汉武帝两次东巡听取主政东海汲黯反映,将四代封侯的利秩调来镇守此地。期间与同期派来的皇帝侍卫随从官宁承反目成仇。史书载“行过不清,擅自发兵自卫,当斩,会赦免。”就地供养,与子死于龙苴。龙苴古墓群专家考证为郡守级即利秩父子。当年二疏来到郁洲山,选择终老的极佳之处。这就是史书史志记载的,和一些历史古人对平山二古墓作出的正确判断首要因素。
如今人们来到这里去寻找历史古人棲身长眠之地一二疏古墓。沿着一条小巷向上,蜿蜒曲折,左拐右拐,攀登约千余米,到达山坡上一块数亩台地,只见一处高柯丛樾,绿树密佈,荒草藤蔓,用双手扒开,才见端倪:“古墓年深草树荒,石人石马卧斜阳。争如湖上逋仙冢,诗骨埋云万古香。”(元.黄庚)一座黄士坟高约七八米,矗立其中,掩映里面,气势森严,恐怖可畏。大墓座北朝南,环山绕境,南山大棚顶雨水顺势沿涧沟流经其侧:“前有照,后有靠。”即“枕山面水”。 一看就是一处风水宝地。大墓下建有一地宫,这在苏北也极为罕见。据有关史书载,汉时贵为王侯,明清帝王墓葬才设地宫,可见此墓等级规格之高。大墓文革(1968年)中被挖,挖出一尺长淘土马,还有桔黄色碗等,古人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用马殉葬,为开疆拓土,事死如生。是汉俗普遍葬制一部份。古墓前还遗存二只石质怪獸 ,文革时被破坏遗落在大墓下方二百米外一户程姓围墙边,另一在一户菜田里。墓前镇 獸 汉前兴起的。距大墓前下方一座稍小的墓,即传说中疏受墓,符合怀中抱子吉祥风水。不远处菜田溪沟下,深陷泥土中见有一带凹槽石,凹槽口宽20公分,长约50公分,一老人告诉这是八十年代初,小墓被人为毁坏建房,与大墓之间平行的碑碣早已下落不明,唯一遗存下一块石碑凹槽底座。底座石表面光滑如镜,古时信众祭祀后用手摸摸碑碣祈福,天长日久祭祀信众数以亿计,碑座石面被摸成这样。可见古墓历经悠远、沧桑啊!今日寻觅古迹遗存正如清末张学瀚诗:“欲寻胜迹随流水,剥落墙垣望渺冥。”真是令人感叹、惋惜啊!
终老平山
留存于平山二千多年的二疏古墓,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为古海州地区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二疏古墓缘何在此?古东海县的平山二古墓,《后汉书·班固》对疏广归籍身退有详实记载,而二疏其终老何处无只言片语。今天文史学者们从浩瀚史书中来寻找真实的详实的答案:笃信黄老之道的二疏,虔诚的道家,领军人物,他们遵循老子的“退隐在野,贵以养生,不慕名利”。“隐居不仕,隐居避世” 思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平山是郁洲山中一个山头平山,山围巨海,荒野僻地,杳无人烟。
古【地方志书】对历史上二疏有明确记载:明.正德(1506年至1521年)、天启(1621—2627年)《淮安府志》皆云:“二疏墓在东海县平山。”清.《康熙海州志》,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初修,成书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康熙海州志》成书于康熙庚戌秋日(1670年)。志卷之七.人物(历代名臣):“疏广:字仲翁。兄子受,字公子”。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拜太子太傅,受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拜受少傅。居官五岁。即日上疏乞骸骨。上皆许之。广曾孙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避难徙居沙鹿山,改姓束。其后束皙(约264-303)西晋时文学家文献学家,任著作郎、博士、尚书郎等职,他的学术造诣颇深,精于古文,擅长蝌蚪文。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等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
清嘉庆海州志卷第十三,考第二 山川 古迹《景疏楼》,《江南通志》(康熙公元1683年):“石延年通判海州,以州西北二古墓为二疏墓,刻碑其旁,后遂收入图经,建有景疏楼。”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三十,录第四 冢墓:“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石延年通判海州,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此墓也。”而晚于石延年几十年的沈括在《梦溪笔谈》(成书于1095年):“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己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梦溪笔谈》中提出而形成的怀疑令后来学者产生责疑,疑问缺乏可靠性。
石延年认定二古墓为二疏墓,是他亲到现场,对当时二疏古墓现状、遗迹、遗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考证,石公又对当时全国古墓葬情况分析,从墓碑残字中得出真实判断,平山二古墓就是二疏墓的结论的事实。学者认为墓志铭刻石上字,虽历经千年之久自然风化漫灭,历史大家石公亲历现场,反复从字里行间找到能破解疑惑信息和可靠答案,这是确认平山古墓为“二疏墓”真实性一项依据。现今学者从《清·嘉庆海州志》卷三十,录第四(冢墓)载:(汉二疏墓)清.康熙年间(1686年)陈宣的《续海州志》:“二疏墓在东海平山。今州治西门外梓潼庙后,有二疏神道碑。”(即:位于墓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记录死者的生平事迹。 这种碑通常由朝廷为表彰有功之臣而设立,记录的内容包括死者的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清.李普元(乾隆年间任教谕、知县),增修《东海志》:“二疏墓在万金湖北岸平山东岩下。”从现有的历史遗迹遗存,古地方志书中,也再次证实石延年对东海二古墓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铁证。
史书、史志中的记载,是历史真相的最为真实性答案。明.正德《淮安府志》(1518年)载:明确了“海州人物,若于公,二疏,马宫,匡衡,凡十余人旧属东海、郯、兰陵、承,戚于其下。”
《党建网》《今日海州》介绍:海州文庙建(唐贞观4年公元630年)有名宦祠和乡贤祠。明海州旧乡贤祠奉祀五位乡贤:疏广、疏受、萧望之、于定国、匡衡数人。乡贤祠的乡贤明确了生于此地而有德业,学行博于世者。
古海州志十分明确二疏为海州人物。张峰,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权知州事重修《海州志》,赵一琴,乾隆年间《续海州志》,陈宣,康煕25年(1686年)《续海州志》,李普元,乾隆年间增修《东海志》均言:二疏墓在东海平山下。明.顾乾《云台山志》指出,“平山村有二疏散金台。”至今二千多年尚存于世的二疏古墓遗迹遗存,还安然存在于平山的半山坡上,是一代代人们对二疏圣贤的崇拜,敬仰与追求,赞其人格和品德,也是肯定二疏精神存在的可靠答案。
疏傅里闾
《汉书·班固》七十一卷,《雋疏于薛平彭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少好学,通晓《春秋》。西汉地节中(汉宣帝第二个年号公元前69年)为太子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在位5年,遂上疏乞归,许之。赐黄金,既归乡里,一年后黄金几乎耗尽。
平山是二疏长眠地方,千百来的历史大家,不论是当年履职乡里的地方官,还是来自万人之上皇都宰执,亲目所睹见证了历史遗存和遗迹,他们遗留至今的一字,一句,一诗,都是一诺千金。最能证明其已故之二疏的【里闾】在平山。
千多年前无数历史上文人墨客对二疏的讴歌,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二疏长眠在东海平山的肯定和认知。宋.王珪(1019-1085年)高居宰执之位16年《登海州樓》诗:“城外滄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對城樓。溪田雨足禾先熟,海樹風高葉易秋。疏傅里閭尋故老,秦皇車甲想東遊。客心不待傷千里,檻外風煙盡是愁。”诗中蕴含对海州山水的深情,也抒发了海州里闾乡里古代英雄怀念和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历史名人苏轼1074年秋海州行由杭州调任密州时,在楚州別孙洙《更漏子.送孙巨源》:“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他赞美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古往今来,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是值得景仰人物,为此山水增光添彩。他对二疏在东海的肯定和德行的赞扬,千古传颂,闻名古今。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苏轼“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明张朝瑞《云台山碑记》载:“平山之下有景疏楼遗址。”据史料介绍,苏轼几登景疏楼,曾写了“二疏图赞”《隆庆海州志》:“惟天为健,而不干时。沈潜刚克,以燮和之。于赫汉高,以智力王。凛然君臣,师友道丧。孝宣中兴,以法驭人。”苏轼的赞词,表达了对先贤二疏的行为和精神的敬仰。
洪迈(1123-1202)这位历史名人,曾在金世宗大定年间寓居大伊山三清观,写有《大伊山神》等七篇海州、云台山人和事。伟人毛泽东知道大伊山,知道孙悟空老家花果山,临终前还叫工作人员读【容斋随笔】。洪迈在此期间了解二疏历史遗承一二疏古墓,专门写了《二疏赞》:“孝宣中兴,以法驭人。”先后杀盖、韩、楊,二疏哀怜他们,为此“先生怜之,振袂脱履……” 洪迈在文中深深表达了对二疏的精神、风格的赞颂。
明万历年间重臣苏茂相(公元1566-1630年)。曾历官两淮漕抚都御使、太仆少卿、浙江巡抚、刑部尚书等要职,是明朝政治舞台上重臣。一次巡视深入到郁洲山的平山下,拜谒先贤二疏故里历史遗存二古墓,写了《怀二疏》:“叔侄同辞太子师,归来海上采华芝。祖行冠盖纷无数,谁向冥鸿接羽仪。日召亲朋醉赐金,遗安想见达人心。素封程卓家谁在,疏氏高风说至今。”他在诗中开宗明义对千古圣贤二疏,激流勇退后明确了他们来到了海上平山修身养性,避世、隐居“归来海上采华芝。(仙草)”在大海中平山上釆仙药灵芝,这位政府要员十分赞赏二疏品行高风亮节,至今千百多年后还活在人民心中。这位明朝重臣苏茂相,对历史上的二疏在平山故里的诗文吟诵,是对二疏在平山终老的史实坚信不疑。
自称黄老虔诚的信徒,先行者,领军人物的二疏,称为黄道之子黄子之墓即二疏之墓。一千多年后宋初图志上称为“黄子墓”,千百年后后人对西汉初信奉黄老道术认识上存在着一片空白,以致石延年考证后称之二疏墓为黄子墓,一些人不解而多为迷惑了,以致成为一个历史上的谜团主要原因。历史上众多名人用笔墨为二古墓在平山增加了一个又一个详实的历史史料,再次说明真实历史上的二疏,长眠在东海上古老的平山。
西汉时说的“黄子、黄老”是指汉初那些信奉黄老道术的知识者,称“黄子黄老”。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之道,这就是黄老思想。 晋徐广《集解》:“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术。”司马谈(?—前110年)以黄生为师。西汉时说的“黄子、黄老”是指汉初那些信奉黄老道术的知识者,称“黄子黄老”。几千年古墓遗存,文革挖出来 淘土马 生活用碗,还有墓前石刻怪 獸 与汉俗一致。当年墓地遗存让石延年判断为二疏,这是了解西汉历史,就是“黄子、黄老墓”之由来已久。
历史上真实的二疏,继承、传承了黄老之道修行、经世、致用的黄老思想,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后代人从中吸取了精神养分,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退休干部 吴成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