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间的生命礼歌
——一个太行奶儿和四个爸爸、三个妈妈的故事
1942年,日军在左权发动大扫荡期间,129师卫生部驻扎在左权东隘口村。为躲避日军的频繁袭击,我方将伤员分散安置到了周家垴、小阴沟等村,以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充分的休养。同年11月25日,卫生部中有一位名叫时朴斋的医生在周家垴村照顾伤员期间诞下一子,由同在卫生部工作的医生梁梅卿接生。然而,仅3天后,因部队和伤员需要紧急转移,时朴斋不仅面临着产后无奶水的困境,还无力在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给予他稳定的生活,她不忍让那么小的孩子随她到处颠沛流离,思来想去,才决定将孩子托付给为人正直的民兵连张连长。但因战事紧急,张连长也要频繁辗转于各个村庄,故又将孩子转交给当时常往返于桐峪、温城驮煤的李永清。李永清是温城村人,在同村的王喜儒家做长工。接回孩子时,正值寒冬,加之孩子多日未进食,已奄奄一息。王喜儒的妻子李淑珍看到后,赶紧将孩子抱回自己炕上为他擦洗、取暖,孩子这才慢慢恢复正常。
彼时,王喜儒夫妇刚刚夭折了一个孩子,李永清便提议让李淑珍奶养这个孩子,他为王家无偿劳动,将自己应得的工钱作为孩子的抚养费,李淑珍欣然同意。王家念及李永清孤苦无依,长期无家室,便让孩子随其姓李。又鉴于王喜儒下辈均取“定”字为名,且他是远道而来的八路军之后,故为其取名为李定远。自此,李淑珍、王喜儒和李永清将定远视如己出,共同悉心照料。
王喜儒和李淑珍是包办婚姻,家庭较为富裕(当时的小地主家庭),王喜儒本人又是个知识分子,受先进文化影响参与了革命,之后作为一名教师辗转于抗战区内的各个村庄。没多久王喜儒和李淑珍因文化等差异而离婚。离婚后,李淑珍虽不在王家,但李永清不定期周济李淑珍一部分钱粮,用以贴补定远的生活费用。
定远从小就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深受各个奶爹奶娘和村民的喜爱。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无论是后组家庭的李淑珍和郭先明夫妇,还是远在太原的王喜儒和曹恩莲夫妇,在吃穿上总是优先满足定远,尤其村里人皆知他是八路军的后代,更是对他格外照顾,舍不得让他受一点委屈。
定远长大后,他的养父养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将他送到了学校读书。他先后在温城村、丈八高小就读,后来由于王喜儒调到县城教书,又专门将他接到县城上学,之后又随王喜儒到太原五一小学就读一年有余。
1957年,定远的生父致信左权县政府,表达了寻找定远的迫切愿望。随后,县政府将此事转达给桐峪镇政府帮忙协助寻找。同时,王喜儒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并在第一时间转告定远,之后定远便去信给其亲生父母,就这样,双方取得了联系。原来,定远的生父叫洪明贵,是129师战地医院卫生处处长,生母叫时朴斋,是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都在北京工作。李淑珍虽然舍不得自己养了十多年的儿子,但为了不耽误定远的前程,毅然决定送他去北京和亲生父母团聚。李淑珍原本打算将定远送到北京后短暂停留就离开,但日益加深的亲情让她难以割舍,一想到即将分别就撕心裂肺的难受,定远听闻李淑珍要离开,也是哭着喊着,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愿松开。目睹此景,定远的亲生父母心中也满是不忍,于是对李淑珍说如果家里没什么急事,不妨再多住一段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李淑珍已经在北京逗留了3个月。然而,李淑珍深知这不是长久之计,也认识到了分别的必然性,于是她鼓起勇气,狠下心来准备离开。定远的亲生父母为了感谢李淑珍多年的养育之恩,决定给予其一定的养儿补偿,但李淑珍婉拒了这份厚礼,她唯一的愿望是能和定远保持联系。对此,定远的亲生父母深感敬佩。随后,他们给李淑珍精心挑选了诸多礼物,并为其购买了返程车票。李淑珍纵然万般不舍,但又不得不含泪离开。送走定远后,李淑珍伤心欲绝,每日以泪洗面。为了缓解李淑珍的思儿之情,她的第二任丈夫郭先明又去相邻的武乡县马堡村抱养了一个女孩,取名郭维萍。
由于定远的生父姓洪,又念及定远从小在左权生活,于是他的生父给他改名为洪权。1961年6月,洪权在上海入伍,到12军服役,1962年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12军开赴福建前线。洪权与部队战士在狭小的坑道里坚守了三个月,导致胃出血,不得不复员回上海。之后,转业到上海大隆机器厂、锻压机床二厂等工作。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洪权不能时常回左权看望养父养母,但是双方互相牵挂,常有书信往来。洪权在上海结婚生子,婚后先后两次分别带妻子、女儿(六岁上小学前)专门回到左权看望李淑珍和李永清。同时,在空闲之余还经常回到太原看望他的养父王喜儒。
李淑珍年老以后,身体逐渐不如从前,洪权虽无法亲身照顾,但每月省吃俭用给她寄一部分的生活费,叮嘱李淑珍好好看病,这份关爱一直持续到李淑珍去世。对李永清,洪权也视如亲生父亲,每月同样给予生活费用,尽心尽力孝顺。
村里人常开玩笑的说,洪权从小便拥有四个爸爸三个妈妈,然而,他的亲情纽带远不止于此。在百家饭滋养下成长的洪权,不仅受到养父母及其亲戚们的呵护,更让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将他视为自己的至亲家人,对他倾注了无尽的关爱与温暖。洪权的故事,是太行山间无数伟大生命礼歌中的一曲,它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也见证了超越血缘的亲情与大爱。尤其值得铭记的是,那些太行奶娘们以无私的胸怀与深沉的母爱,哺育了洪权,也铸就了这段传奇。在太行山间回荡的生命礼歌中,太行奶娘们的伟大与不朽被永远镌刻其中,成为了永恒的光辉篇章。而这首礼赞之歌,也必将被后人们世代相传,永远唱响在太行山间。
注1:四个爸爸为生父洪明贵、奶爹李永清、王喜儒和郭先明;三个妈妈为生母时朴斋、奶娘李淑珍、曹恩莲。
注2:本文主要口述者为李淑珍养女郭维萍。后经多方努力,在太原王喜儒女儿王冰的帮助下联系到洪权本人,并通过洪权及其弟弟洪力证实了其中很多细节。
注3:本文由刘国峰、张华羽整理编撰。
此文作者简介:刘国峰,1970年生于左权县,中共党员,现任左权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华羽,1993年生于左权县,中共党员,现任左权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