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重温经典

2021-04-21 16:08:33 | 来源: 中廉导刊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这样的背景下,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废寝忘食,写成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这本今天仍需重读的经典——《论持久战》诞生了。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当时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为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人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终将会取得胜利,尽管胜利不会立刻到来,尽管胜利需要付出流血与牺牲,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敌我情况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充分批驳了“亡国论、速胜伦”的错误论调。科学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论持久战》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中庸”哲学理念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客观全面的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革命运动的主体力量。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充分灌输到《论持久战》中,并进行了更为深刻而具体的阐述,他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需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共产党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结合儒家哲学“以民为本的思想,穿造性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持久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已经度过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我们,依旧值得拿起《论持久战》细细评读,因为它不仅是我们曾经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是激励中华民族在未来“不惧强敌,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杨培鑫 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