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至湫山暖,民生答卷用心写
立冬刚过,寒潮已在途。据气象部门预警,今冬台州市仙居县气温或较常年偏低,山区乡镇的湫山乡也将面临0℃以下的低温与冰冻考验。当寒风开始掠过湫山乡的杨梅林与山间村落,辖区内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农户等群体,便成了乡党委、政府最牵挂的人。呼应民政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部署,湫山乡以“群众需求”为靶心,将民生保障的“责任网”织得更密、“服务线”拉得更长,用贴心举措为群众筑牢冬日温暖防线,这正是基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未雨绸缪摸实情,让救助温度“暖到根”。冬季防寒不能等风来,更要早准备。湫山乡深谙山区民生工作的特殊性——村落分散、老人居多、部分路段易结冰,提前研判、做足功课是关键。依托人大代表“点亮微心愿”活动积累的民情基础,乡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迅速联动,开展“寒冬大走访”专项行动:党员干部与人大代表分组包村,走村入户,不仅排查危旧房、供水管道等防寒隐患,更详细记录困难群众的衣被需求、健康状况、物资缺口。针对独居老人“电暖器老旧”问题,工作人员联系电工检修线路;得知留守儿童缺少过冬新棉衣,乡妇联立即对接资源,配齐保暖衣物与学习用品。这种“把功课做在寒潮前”的主动作为,让救助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保障”,温度直抵群众心坎。
多方联动织密网,让救助力度“沉到底”。山区救助既要“全覆盖”,更要“无死角”,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湫山乡传承“民生微实事”办理经验,构建起“政府主导+代表牵头+社会参与”的多维救助体系,破解山区“发现难、响应慢”的困境。在乡级层面,整合民政、应急、卫健等部门力量,成立专项指挥小组,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确保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在村级层面,发挥网格员、老党员、退休干部的“探头作用”,像退休干部周仙权那样,20多年来跑遍全乡村落,实时反馈困难群众动态;在社会层面,联动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开展“暖冬捐赠”,邀请乡卫生院医生组建“流动医疗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体检、送药问诊。尤其针对杨梅种植户等特色群体,乡农业服务中心提前发布防寒技术指南,组织人员对山路、灌溉设施进行防冻处理,避免低温影响来年收成。从部门协同到全民参与,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网,让寒冷冬日里的帮扶力量源源不断。
精准施策解民忧,让救助精度“对准点”。“送温暖”的核心是“送对暖”,山区群众的需求千差万别,唯有精准滴灌才能事半功倍。湫山乡坚持“一户一策”,把救助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对独居老人,实行“每日一问候、每周一上门”制度,由专人负责代购生活物资、检查取暖安全;对残疾人家庭,联合“共富法务”团队,在送去保暖物资的同时,提供无障碍设施改造咨询服务;对因病因灾致困的农户,启动“救助+医疗+就业”联动机制,既落实临时救助金,又对接县人社局就业帮扶政策,助力其稳定增收。为让政策精准落地,乡里还建立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落实清单”三单对接机制,像规范村级合同那样细化救助流程,每一笔物资去向、每一次帮扶行动都有记录、有反馈,确保“应救尽救、不落一人”。
寒风越烈,暖意越要浓;天气越冷,人心越要暖。从周仙权二十余年的坚守不渝,到“微心愿”活动的件件落实,湫山乡的民生保障从来都不是“一阵风”,而是融入日常的“长久功”。这个冬天,只要全乡上下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每一项防寒举措做细、每一份温暖关怀做实,就一定能让所有群众都暖身更暖心,在山区大地上书写出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精度的民生答卷。(王叶妮)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