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化水平读懂武汉“何以大城”
江城潮涌,气象万千。“十四五”期间,武汉以制定实施《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十四五”规划》为两大牵引,不断做强开放平台、做大经贸规模、做密国际交流、做优交往服务。
城市的国际交往是提升开放枢纽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是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当好支点龙头的重要路径,必将推动武汉实现突破性发展。百年前,武汉作为长江沿岸最早开埠的内陆城市之一,沿江而立的古典建筑群至今仍见证着当年的商贾云集与开放气象。今日武汉,肩负着引领武汉都市圈、驱动汉襄宜“金三角”、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代使命。站在新历史方位的武汉,要靠“闯”的精神破冰前行、“试”的胆魄探索新路。
2025年以来,全市外贸总额达到2142.7亿元,同比增长22.3%。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千列,水运集装箱吞吐量位居长江中上游首位,空港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持续保持中部第一,构筑起“水陆空”立体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北欧论坛”“光博会”、《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等高水平国际会议成功举办,搭建起对外交往的坚实桥梁;面向全球拓展招商网络,布局海外招商“工作站”,打造欧资集聚区,深入实施“楚材聚汉”计划,推进全球引资聚才。从数据突破到平台构建,从政策创新到系统赋能,武汉正以“热带雨林”般的生态厚度,为全球高端资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提供丰厚土壤。
从内陆走向开放前沿,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聚人心。武汉以制度护航,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推行“全程网办”与“不见面审批”,高效服务人才引进工作。全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达6所,国际化社区51个,国际化医疗机构3家。“家在武汉”工程的扎实推进,使“单一引才”正向“多维留才”不断升级;此外,“武网”“艺术季”“时装周”等国际活动不断释放文体魅力、传递城市活力。生活配套与城市气质的协同提升,让武汉不仅是事业起航的沃土,更是理想的心灵栖所。正如会议所指,“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奋勇争先”,武汉所选择的,正是一条依托枢纽地位、汇聚全球资源的对外开放之路。
这样的一条路,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攻坚克难、梯山航海的历程。当前,按部就班、求稳怕乱的思维仍在,唯有突破“内陆思维”的局限,树立“沿海视野”,走出舒适圈,才能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一方面,要破除“小富即安”心态,培育开放共赢理念,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立足科教优势发挥纽带作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促进高端科创资源共享。持续推动武汉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培育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标先进,系统研究其他城市在招商引资、涉外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成熟做法,结合武汉实际加以转化运用,给出一张令世界亮眼的“武汉名片”。如此,武汉才能在扩大开放中积蓄动能,在深化合作中赢得未来。
大江潮涌,风起帆扬。当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滋养创新的沃土,当完善的服务生态筑起人才安家的港湾,当鲜明的城市形象凝聚全球认同的目光。我们看到,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轮廓正逐步清晰,武汉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奋勇争先,为加快建成支点注入新动力。(王婉格)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