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十四五”干货满满 改革发展一路辉煌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唐山人民多壮志,改革发展创辉煌。五年来,唐山发展干货满满、亮点纷呈、令人瞩目。目前,全市正以稳健的步伐持续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奋进,城乡呈现一派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回眸“十四五”期间,唐山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唐山时做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唐山实际,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发展、抓项目、抓环保、抓民生、抓稳定,决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唐山发展之路,为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应有的“唐山贡献”,也为全市“十五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推动经济稳健发展。五年来,面对经济运行压力大、疫情袭扰十分严峻的复杂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克难攻坚、逆势前行、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挑河北的“经济大梁”,充分彰显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新时代风采。五年来,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努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锲而不舍优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挖掘和拓宽新质生产力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折不扣地落实和释放一系列国家政策红利,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升,确保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首个,跨入全国27个万亿城市行列;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全市上下“领导带头抓项目、马不停蹄跑项目、抢抓机遇上项目、扩大招商引项目、持续发展储项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到目前,全市滚动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667个,省重点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一直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798元,稳居全省首位,有力促进了城乡消费和市场繁荣。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快速提升。到目前,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20年的8.1:52.7:39.2优化调整为2024年的6.6:50.4:43.0,实现了一产稳、二产优、三产进,全市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三率两化”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燕赵钢铁实验室、河北省轨道车辆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战略创新平台落户唐山,获批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未来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钢铁产业加快实现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河钢浦项汽车板、首钢智新硅钢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首钢智新成功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石化煤化盐化“三化并举”融合发展,曹妃甸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焊接机器人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共享智造模式全省推广,赋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3个。数字化转型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居全省首位。城乡联动,比翼齐飞,“三农”工作始终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24年全市粮总产达到60.1亿斤,全市农业连年喜获丰收,今年可望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丰富了“冀东粮仓”,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生产发达、保质保量、供应充裕,较2020年均有大幅度增长;水产品产量占全省50%,实现产值居全省首位,展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前景。
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唐山”建设战果辉煌。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科学论述,死死咬住生态环境治理不放松,锲而不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攻坚战。健全完善了“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精准监管、协调有力”的机制体系。“环保铁军”不辱使命、不畏艰难、日夜坚守、作风过硬、奋力拼搏,甘当全市人民健康的“守护神”,使全市环境治理取得来之不易的瞩目成就。截至今年10月底,PM2.5年度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入选中组部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典型案例。目前,唐山空气质量好了,蓝天白云多了,雾霾基本消失了,城乡百姓感到无比欣慰。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发起的“全域治水、清水润城”攻坚行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全市水质量发生了根本性改观。重点河流水环境实现了全面达标,彻底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唐山“环城水系”经过精心治理与科学管护,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赏心悦目的“独特风景”。地处渤海湾的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海上“生态牧场”远近闻名,成了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绿色转型前景广阔。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省级195家,均居全省首位。同时,唱好钢铁行业创新发展“重头戏”,率先探索实施了钢铁行业环保“创A”活动,26家在产钢铁企业全部达到A级标准,并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新能源体系建设起步稳、进展快,成功入选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更新推广新能源重卡超1.6万辆、居全国首位。华能十里海10万千瓦复合型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并网,全市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累计达到857.3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7.75倍。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给城乡百姓带来的福祉触手可及,民生热度持续升温。
倾力助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好融合发展的“领跑城市”。唐山是首都的“东大门”,也是环渤海地区和国家“一路一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牵动大局”的重要作用。为此,唐山维护大局、主动作为、服务京津、融入京津,突出“深度融入”与“积极引入”双向赋能,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更好地发挥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起到保驾作用。经过几年的主动对接,与京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作更加紧密。“十四五”以来,全市京津产业项目承接规模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累计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7家,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家。“交通一体化”实现大突破,京唐城际铁路建成运营,京秦高速、唐秦高速一期等项目已建成通车,路网通达率、便捷性大幅提升,唐山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公共服务合作持续深化,政务“跨省通办”覆盖京津23个区;有近200所学校与京津学校常态化互动交流,北交大唐山研究院、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开学招生。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150余项,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数量达11个,为群众不出本市在“家门口”顺利就医提供了梦寐以求的便利条件。医保部门千方百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推出多项被省和国家充分肯定的创新做法,“异地结算”已全面实现。与雄安对接不断深化,在技术创新、港口物流等领域实现了常态化合作。由于“共享共建、互惠互利”,展示了唐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有作为的广阔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五年来,以“放管服”为主的行政审批改革日益深化,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6708.4亿元、占GDP比重67.1%。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价排名中唐山位居全国第六。政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惠及广大企业和群众;“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成功获评全国投资热点城市。唐山的发展一直被省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专门印发了《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唐山获批国家级改革试点数量在全省领先。同时,重点实施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其经验入选国务院典型案例。沿海经济发展迅猛,临港产业群逐步形成,沿海开放优势得到明显发挥,在环渤海地区港群中更加耀眼夺目。唐山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8.6亿吨,稳居全球港口第二位;开通集装箱内外贸航线47条,通达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入围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与俄铝、安米等企业合作外资项目加快集聚,开创了“向海发展、以海图强”、壮大沿海经济的全新局面。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民生保障逐年增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思维理念,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食品安全等问题,采取实打实地配套措施,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加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累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已达80%以上。全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并涌现一批闻名全省和全国的“特色小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1%,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得到充分有效保障。全市就业门路不断拓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12万人左右。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进展。医疗体制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每千人口床位数达7.74张,老百姓就医更便捷、更有保障。养老服务明显提质,建成养老机构336家、护理型床位达2.62万张,养老机构的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因灾返贫”“因病致贫”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城乡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逐年提升,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
全市城乡面貌整体提升,充满现代化城市气息。五年来,由于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城乡联动、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深入扎实、持续加力地开展村庄清洁五年提升行动,使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华丽嬗变,宜居宜业的滨海城市、绿色家园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唐山成功入选国家城市更新、城市体检“双试点”,完成改造一批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打通一批多年困扰市民出行难的“断头路”“瓶颈路”;“海绵城市”建设迈开了新步伐,2021年6月份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钢结构“好房子”陆续崛起,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城市活力、魅力、吸引力、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迁安、滦州、滦南入选为2025年省级城市体检和县城体检样本县,纳入省统计监测特色产业集群46个,营业收入居全省首位。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成常态和长效机制。丰南、迁西、乐亭、遵化等地,还实施了“小积分”奖励办法,大大激发了农村全员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环境治理保持了热度不减的恒温状态。到2024年,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282个,形成了丰南唐津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片区,全市基层治理基本实现了“网格化”,“数字乡村”(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物流畅通无阻,文化旅游发展兴旺,全域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多人次,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丰收”,成功承办了第七届省旅发大会、第五届省园林博览会。深受国内外关注的唐山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头老街、唐山宴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乐亭、丰润、遵化的“红色旅游”一直火爆。乡村振兴步入了“全面振兴”的轨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到2024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590多万亩,占基本农田的89%。盐碱地、低洼地和荒山的综合开发取得良好成效;农业资源利用、国土资源保护以及国土绿化、森林防火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四好公路”建设成绩斐然,农村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涌现许多“农村生活城市化、农民就业不出村”的先进典型。全市农村养老事业稳步发展,大批“老年食堂”“幸福餐桌”和“老年公寓”服务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且越办越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不断涌现,乡村形势一派大好、未来可期!
纵观唐山前五年
创新发展谱新篇
成绩面前头脑清
接续奋斗后五年
不辱使命敢担当
历史重任扛在肩
咬定目标再大干
奋勇争先走在前!
(作者许贵元,系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