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之友 > 健康 > 正文

伏日生活养生典典谈

2025-07-20 07:32:40 | 来源: 中廉导刊

应天应地应时应是的生活养生是人的好生活养好生的基本原则。今年入伏伏日己列表。2025年三伏时间表。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今年三伏不一般,从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总共只有30天。这就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入伏前做足准备安稳度夏。

伏天养生适合吃以下几类食物。即:

△西瓜:含水量高,能快速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还含有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功效。

△黄瓜:水分足,富含钾盐和少量苦味素,能清热利尿、解毒消肿,可凉拌、清炒或榨汁饮用。

△冬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作用,可与排骨、鸡肉等一起煲汤,也可清炒,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水分减轻水肿。

△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暑、明目解毒、降血糖等功效,可凉拌、清炒或做汤,如苦瓜炒鸡蛋、苦瓜汤等。

△丝瓜:甘凉,入肺、肝两经,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的功效,可炒食、做汤或凉拌。

△绿豆汤: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可加入适量冰糖或薄荷叶增加口感。

△酸梅汤:能生津止渴、开胃消食,帮助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还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食欲。

△薏米: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煮成薏米粥,也可与红豆、芡实等一起煮成薏米红豆芡实粥。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可与排骨、鸡肉等一起炖汤,也可清炒或蒸煮。

△赤小豆:能健脾止泻、清热消暑、利水消肿、除湿热、行气养血,可与薏米一起煮成赤小豆薏米水,也可煮成赤小豆粥。

△黑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具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之效,可煮成黑豆粥、黑豆汤,或打成黑豆豆浆。

△瘦肉:如鸡胸肉、猪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B群等营养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增强免疫力,可采用清蒸、炖煮等方式烹饪。

△鱼类:如鲈鱼、鲳鱼、鲤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可清蒸、红烧或做汤。

△荷叶粥: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等功效,与大米一起煮成荷叶粥,清热解暑同时能养胃生津。

△西洋参炖鸡汤:西洋参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与鸡肉一起炖汤,可起到益气养阴、滋补身体作用。

△羊肉:性温,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等功效,南方部分地区有“吃伏羊”传统,可做成羊肉汤、烤羊肉等。

△茴香:自带独特气味,是难得的温性食材,能温中散寒、暖肾,可做成茴香饺子、茴香炒鸡蛋等。

△洋葱:性温味辛甘,可散寒、发汗、健脾、和胃,能温补阳气,可凉拌、炒菜或做汤。切记十忌:

1切忌:不开窗通风

2切忌:冷风对着吹

3切忌:大口急喝水

4切忌:冷饮不离手

5切忌:爱冲凉水澡

6切忌:爱穿露脐装

7切忌:情绪太激动

8切忌:西瓜当晚饭

9切忌:狂喝冷饮

10 切忌:吃生冷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与人交流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

入伏伏天生活养生“十补”。即:

△补钾:伏天出汗多,钾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可多吃香蕉、土豆、菠菜、豆类等含钾丰富的食物,也可喝绿茶,其钾元素能补充流失电解质。

△补水分:及时补充水分,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的温开水,也可适量饮用绿豆汤、冬瓜汤、菊花薏苡仁汤等汤饮,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

△补蛋白质: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蛋白质的供应必须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至120克为宜。可从豆制品中获取植物蛋白,适当吃鸡肉、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补充动物蛋白。

△补红色食物:中医认为,夏季养心,宜多吃红色食物,如红枣、西红柿、樱桃、葡萄柚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补午觉: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更有精力。

△补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等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2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

△补通风:三伏天闷热、湿度大,灰尘和细菌容易附着在空气里,建议两三天打扫一次房间,增加清洁次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

△补出汗: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选择早晚进行走路等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补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瑜伽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运动后应及时擦干汗水并补充水分,避免立即冲凉或吹冷风,防止寒湿入侵。

△补心静: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伤身体。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危害身心健康。在夏季的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

伏天生活十防。通常是指在伏天这个炎热的时节,人们在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十个方面,以避免一些不良情况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具体如下:

△防猛吹空调:进入三伏天,很多人会全天候开空调,但猛吹空调对肩颈部影响较大,易使原本疲劳的颈椎肌肉雪上加霜,引发颈椎病。

△防剧烈运动: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提倡室外白天进行爬山等剧烈活动,建议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活动,出门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

△防口渴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口渴后也不宜狂饮,应多喝白开水并定时饮水,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以免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

△防饮食过淡:三伏天人体消耗大,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防过量饮酒:人体夏季易积蕴湿热,大量饮酒会助热生湿,诱发皮肤疮痈肿毒。

△防午睡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代谢过程减慢,醒来会周身不舒服更加困倦。

△防快速降温:三伏天忌受热后“快速冷却”,如外出或劳动归来后开足电扇或立即洗冷水澡,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可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目眩,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胃肠疾病。

△防温差过大:三伏天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不超过5℃为宜,空调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4℃。

△防冷饮过多:大量冷饮进入胃肠道后,会干扰肠胃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诱发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等不适,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更不宜摄入过多冷饮。

△防情绪波动: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高于80%等,人体易处于易激惹状态,“情绪中暑”发生的比例会上升,要注意情绪调节。

伏天养生十大关键点,做好一整年少生病。如不注意则对健康造成危害。诸如:

△出汗不忘补钾:缺少这一克的钾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三伏饮食要注意,多吃各类豆类、豆腐皮、莲子、花生米、蘑菇等含钾量高的食物,其中南瓜和土豆是高钾低钠食物的首选。

△喝水不忘常温慢饮: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中医养生的一个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夏季该热就热。在机体阳气最旺时,如果用冷饮等寒凉之物加以抵抗,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的脾胃功能。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因伏天人体流失不仅是水分,很多电解质也会流失掉。绿茶不仅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进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至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20℃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吃瓜不忘吃参:炎炎夏日不仅带给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西瓜、冬瓜和苦瓜、丝瓜等瓜类是常见的当季果蔬,能清热解暑、养阴利湿。除了吃瓜,还可以适当吃参,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即便有阴虚、口干口渴的问题,西洋参也照样适用。因为它是气阴双补的,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如果一动就浑身是汗,可以泡黄芪大枣茶喝,既补气又补血。

△做菜不忘放几片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看重的是姜的温阳作用,这与“冬病夏治”原理有点类似,即在人体阳气盛的时候,借助于姜把阳气进一步激发出来,还能保护身体别被寒凉食物伤害太过。具体用法:早晨起床后,可把姜切薄片,用生抽、醋等调料根据个人口味略泡一会,做成小咸菜,配早餐吃。把姜切成末,配红糖,冲成红糖姜水喝也不错。尤其是如果吹空调受凉感冒初期,喝一杯能驱除寒气,利于康复。炒菜的时候,别忘了切几片姜放里面,因为应季蔬果多为寒性,放点姜能平衡寒性。

△吹风不忘护颈腰。这是因为夏天贪凉引发肾病肾衰的病例实在太多了。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风扇或空调吹,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夏天吹风,尤其不要对着肩颈和腰部、膝盖吹,这些部位都特别容易被寒湿等外邪侵袭,所以常待在空调房的人,应把膝关节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如果裤子不过膝,最好盖点东西。穿衣服,要过肘过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颈椎。使用电风扇时,以30分钟到1小时,距离以2米左右为宜。吹空调以26℃~28℃为宜,不要在大汗淋漓时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有汗时要进入空调房先换掉湿衣、擦干汗水。

△久坐不忘动一动:夏天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大多数人都坐着吹空调、吹风扇,看电视,可能一两个小时都不挪窝。殊不知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日久则会使心脏机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缩,而且内脏脂肪都是坐出来的。坐着玩手机,不妨隔40分钟就起来走动一下,拍打一下腹部、臀部、腿部等部位,通过外力作用促进皮肤、皮下血管的舒张,可以疏通经络。拍打完还可以抬起两脚脚跟踮脚,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

△锻炼不忘把握适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不少中老年人运动的口头语。尤其是在伏天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运动到大汗淋漓才好。最好采用有氧匀速运动,比如快走或者游泳。相较而言,游泳是比较好的锻炼方式,水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家中不忘勤打扫:三伏天闷热、湿度大,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由于肉眼很难发现,人们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疾。建议三伏天增加清洁的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洗澡切勿冷水浴:三伏天,好多人贪凉喜冷,有洗凉水澡的习惯,其实这样洗浴并不可取。热天冷水洗浴、凉水洗头很容易导致“寒邪”入体,产生肌肉血管收缩、神经紧张、血压升高、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如果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冷水浴,更极易诱发脑出血、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夏天无论如何炎热,热水澡远比冷水浴降温效果好,如果是运动过后,一定要等汗歇了再洗澡。虽然洗热水澡当时感觉可能更热,但稍微休息一下,就会感觉到凉意和舒适,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防晒切勿过度:很多人夏季过度防晒并不好,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阳光不仅是维生素D“活化剂”,也是天然“保健药”。晒太阳会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比如适当的晒后背可以调畅气血,晒晒腿脚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气。上午10点到11点晒太阳最好,这一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点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也是不错的“晒点”。不过夏天阳光较强,最好把晒太阳的上午时间提前一些,下午时间推迟一点,但注意别隔着玻璃晒。由此说来,入伏度伏暑,要特别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因是而为,切切不要盲目,理性应伏,顺其自然,心情坦然,科学有序有规律地应知处置,以安宁,健宁,康宁,寿宁。(齐结存)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