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小暑养生点点谈
翻阅史料知时节~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是年7月7日>。“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升高,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民间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的说法,气温会一天比一天炎热,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雷暴频繁,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物候现象:一候温风至,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知时节,示示生活养生的点点,以渐暑健生。
小暑时节典典生活。
△气温升高:小暑时节,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但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依然较多,地面热量积累持续增加,气温不断攀升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的说法。
△雷暴增多: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冰雹易造成灾害。
△南方高温伏旱: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始进入伏旱期。
△北方高温干燥:北方地区则是高温、干燥,尚未进入雨季。
△温风至: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鹰始鸷: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早稻收割:小暑时节,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在大暑前就要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晚稻分蘖: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时施好分蘖肥。
△夏秋作物追肥:小暑时节气温较高、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秋作物进入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要及时追肥。
△传统食新: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晒书画、衣物: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说。
△吃藕: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吃黄鳝:民间认为黄鳝“以热制热”,适合夏季食补,如江南地区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喝伏茶:伏茶是小暑时节流行的饮品,由金银花、荷叶、薄荷、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伏茶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非常适合在炎热天气中饮用。
小暑节气点点养生。
△清热祛湿:可多吃绿豆、莲子、荷叶、苦瓜、冬瓜、西瓜等食材,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功效。例如,绿豆可煮成绿豆汤饮用;冬瓜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暑。
△滋阴生津:夏季出汗多易伤阴,可适量食用银耳、百合、鸭肉等滋阴食物。如银耳可与莲子、红枣等一起煮成银耳莲子汤,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
△饮食禁忌: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起居养生
△规律作息: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晚上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中午可以适当午休,能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防暑降温:小暑时节气温高,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引发感冒。在空调房内要注意保暖,免受凉感冒备生姜红糖茶驱寒。
△衣物选择: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有助于散热和汗液的蒸发,保持身体的舒适。
运动养生
△合适运动:推荐太极、八段锦、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既能舒展筋骨,又不耗伤阳气。游泳是夏季最佳运动之一,既能锻炼全身,又清凉解暑,但需注意水质和自身安全。
△注意运动时间: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防止中暑或脱水。最好多进行室内运动,或晨起及傍晚气温较低时间外出,不在阳光下运动。
△运动后护理: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饮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不宜立即大量饮水或冲冷水澡。
△保持心态平和:夏季心火易旺,易烦躁不安,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
△社交互动:与亲友相聚,分享清凉美食,聊天解闷,良好的社交支持有助于提升情绪。此外,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助于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中暑与热伤风:高温环境下,若出现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等症状,应立即至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淡盐水或服用藿香正气水。
△皮肤病防护:湿热天气易引发湿疹、痱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透气衣物,可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夏季蚊虫多,外出可使用驱蚊液,室内安装纱窗,防止蚊虫叮咬。
△肠胃疾病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食物,冰箱内食物需彻底加热后再食用。规律用餐,不过度贪凉,减少肠胃负担。
穴位养生: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刺激此穴可发散全身阳气,清热退烧、缓解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发热等不适。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并拢,顺时针按揉3-5分钟,至局部发热;也可艾灸5-10分钟,或用刮痧板蘸精油从上至下轻刮至出痧。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能清热解表、调理肠道,对暑湿引起的腹泻、湿疹、咽喉肿痛、血压偏高等有缓解作用。可拇指用力按压穴位,配合环形揉动,以酸胀感向手臂发散为佳,每侧3分钟;也可手握空拳,轻拍曲池穴100-200次,至皮肤微红。足三里,膝盖下方凹陷(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能健脾益气、祛湿化痰,增强脾胃功能,改善小暑常见的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可拇指顺时针揉动,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可配艾灸、拔罐等。
小暑时节十项注意。
△避免空调直吹:不要图一时凉爽对着风口直吹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谨防“空调病”。
△保证充足睡眠:夏季昼长夜短,不可熬夜晚睡,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还可尽量在午时尝试午睡,睡好子午觉,平衡阴阳,护养气血。
△注意通风换气:不要闭窗室内吹空调,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
△忌饮食寒凉:切忌贪图一时口腹之欲,大量进食冷饮、生冷等寒凉之品,以免损耗体内阳气,导致脾胃虚寒。
△忌只吃果蔬:天再热,饮食搭配也不能只吃果蔬,要适当摄入蛋白质、谷物等,保证营养均衡。
△忌饮料代替水:夏天饮料不能代替水,每天应喝够1200ml以上水,饮料适度,以免尿液中的代谢物质不能很好稀释,晶体沉积形成结石,且长期摄入含糖饮料容易变胖。
△忌出汗过多:微微出汗有利于身体安康,但出汗过多会损伤气血和津液,锻炼身体也需选择舒适和缓的运动方式,以及温度较低的清晨或傍晚时段。
△忌久坐不动:即便在夏日高温天气里,也不宜久坐不愿动弹,适当活动身体,让体内气机通畅。
△忌高温日晒: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的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果不得不外出工作,要做好防晒,定时休息。
△忌情绪焦躁:盛夏不只是要防身体中暑,也要预防情绪中暑,烦躁不安。可经常读书、写字、听音乐,稳定自身情绪,保持心平气和。
小暑节气十种茶饮。小暑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天气开始。在这个时节,适合饮用一些解暑祛湿、养心健脾的茶饮十品种。即:
△冬瓜荷叶茶:使用冬瓜和荷叶作为主要材料,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除湿功效。
△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和薄荷的组合清热解毒、提神醒脑。
△菊花决明子茶:菊花和决明子都是传统的中药材,有助于清肝明目、降脂明目。
△莲子心甘草茶:莲子心和甘草的结合,养心安神和中益脾。
△西洋参麦冬茶:西洋参和麦冬能够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三豆饮:使用黄豆、绿豆和黑豆煮成茶饮,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效果。
△鲜龙眼茶:使用鲜 龙眼、枸杞和大枣煮成茶饮,能够养血养心、健脾和胃。
△鲜益母草茶:鲜益母草、当归和川芎的组合,可以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鲜罗汉果茶:罗汉果具有清咽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
△绿豆酸梅茶:绿豆和酸梅的组合,清凉解毒、生津止渴。
△这茶饮不仅可以帮助您在小暑期节中缓解暑热,还能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制作这些茶饮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使用的材料比例。常饮度过舒适小暑节气。
总而言之,小暑时节知暑至,但是小热,唯识特点,执特性,守规矩,行生活,好养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环环节节时,以招招式式,理性应对,以取得生活的自主权,生存的自由权,生命的决策权。行动起来,应季应时应地应是而为,理性生活,拥抱健康,亲吻寿宁。(齐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