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饮食十经》缉说
食:民以食为天。古今共识,食之益食之力食之功食之健食之寿宁…。共说尤以古人先啟先识:
一一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宋·蒲处贯《保生要录》时常听人说,喜欢吃什么食物,就是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只管吃就是了;厌恶某类食物,就是身体不需要它,索性就不吃。其实谬也。蒲处贯告诉你,即便是你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多吃,吃多了会伤而生疾;不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一点不吃,否则会导致五脏之气失衡。
一一食宣清淡:“薄滋味养血气"《寿亲养老新书》中云“味薄神魂自安”。《真常子养生》中云“去肥浓,节酸咸”;《养生导引秘籍》释文,薄就是清淡,顾名思义,薄滋味是指饮食要清淡。少食肥肉、烈酒、油膘之品。贪图膏梁厚味,啫食美酒佳肴,必损身体。《千金要方》说:“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因此,人老了大鱼大肉多食无益,少吃或适度为妙,适当吃点三白饭是个不错的选择。《真常子养生》说“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意思是饮酒过量血气失调,食得清淡精神安适。《养生导引秘籍》说“去肥浓,节酸咸”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等等。
一一.饮食适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抱朴子养生论》云“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那就是: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也不要长时行走不休息,眼睛不长时间地看东西,耳朵也不长时间去听音声。在肚子没有饿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口不渴时,不要勉强饮水;不饿的时候,又吃了东西,会让脾脏劳损;不渴又喝下很多水,则会让胃脏鼓胀难受。身体需要时常劳作运动,食物不可吃得过饱;虽然身体需要动,但也不能过度以至于疲乏;虽然食物要吃得少些,但也不要少到仍然觉得饥饿。冬天时,早上不要饿着肚子,夏天时,晚餐不要过量。早起床时,不要早到鸡鸣以前;晚起床,不要晚到日出之后。
一一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在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的原则下,要做到调适寒温。中医认为饮食入口后主要由胃转化为精微物质供养全身,饮食的寒温会影响胃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供养失调,导致正气损伤,使人体易感受邪气。因此,饮食切勿过寒过热,才能使邪气无从招致,而不生病灾。后世医家孙思邈以“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来概括饮食之寒温适度,至今仍可参考应用。
一一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民间谚语《管子》“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按时作息,饮食有节制,寒暑季节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寿命增加。孔子主张“食勿求饱”;隋唐医学家家孙思邈活到101岁。《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这些论述大多很正确,并且已被后世的科学实验所证明。民间有句谚语“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食过量则结,这句话来自古籍《寿世保元》:积,饮过多则成疾癖。故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气血失常,卒然不救也”。意思是说,饮食过量容易导致疾病,当饥饿过度时,不要大吃大喝,否则使气血失常,无法挽救。告诫人们应该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等等。
一一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清代医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每一口饭咀嚼的次数越多,肠胃的负担就越小。肉类的纤维比较粗,肠胃消化时非常费力,如果能先用牙齿多嚼一嚼,肠胃就省力多了。
一一进食专心:“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篇》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有利于胃纳消化,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
一一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孙思邈《千金要方》“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孙思邈指出 : “ 人之当食 , 须去烦恼 , 如食五味, 必不得暴嗔 , 多令人神惊 , 夜梦飞扬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餐桌上一些很重要的养生原则是必须谨记的。吃饭的时候要心情愉悦,去除烦恼。刚刚生气或被训斥、受打击、心中烦闷时不要马上去吃饭,尤其是吃饭中吵嘴暴怒,多令人神气受惊,夜晚多梦。另《道林养性》还主张“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一般来讲,每餐要少吃肉,多吃饭,少吃腌渍的泡菜,不吃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饮浊酒、吃面食,易使气孔阻塞。“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煮烂。”肉食要稍微放凉了再吃,吃完肉食要多漱几遍口,可让牙齿不败坏,口气清爽。吃完热食用冷水漱口,人口气常臭,易得龋齿病。吃了各种热食或者咸味食物后,不得饮冷的饮料,那会令人得喉痹,讲不出话,或者得不能吞咽食物的病。还有一点是“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吃了热的食物又出汗,这时候如果吹着风了,就会发生后背、脖颈僵硬疼痛,抽筋,张口不利,四肢抽搐,或者出现头痛,还让人眼目干涩,贪睡。清代初期汪昂著饮食四勿诀:怒时勿食,食时无怒,醉后勿饮冷,饱食无便卧。是说,民以食为天,但人在进行饮食时很讲究心情,不要在饮食时生气、发怒,当然也不宜大笑、大悲。同时,在饮食过后,也要养成良好习惯,比如,醉后肠胃发烧,但也不要贪一时之快而求冷饮。不要一丢碗筷就挺着膨胀的肚子睡觉去,当然刚刚吃了饱饭,也不宜外出奔跑或其他什么重体力活动。这样才能保障饮食的正常消化,保护胃脾肠道健康功能而合理工作。
一一选食宜慎: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饮膳正要》告诫人们,并非所有的食物都是安全卫生有利无害的,并列举了一些不能吃或吃了有害的食物:麦有秽气,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食。浆老而饭馊,不可食。煮肉不变色,不可食。诸肉非屠杀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鱼馁者,不可食。…诸果虫伤者,不可食…《饮膳正要》云“善养性者,先饮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可见“守中”是忽思慧对古人的饮食养生观的精辟总结。他主张饮食少而适时不因食欲而多食,饮食有节制,否则便生疾病,同时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
一一餐后保健: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孙思邈《千金方》餐后养生经,《金匮要略》中说:“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食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令口腔湿润、舒畅,并有益齿固齿之效。等等。
由此说来,悉古读古之养生生活之典典,共识其精其经,共品其理其道,用于生活,用于养生,在规范生活,规划生存,规律生命上下功夫,以拥抱健康,亲吻长寿,硕获寿宁。(齐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