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与规范:预制菜风波后的监管突围
当消费者为“新鲜现炒”支付溢价,却得到工业化预制产品时,不仅关乎消费诚信,更触及食品安全与市场监管的深层课题。预制菜风波折射出的是新兴行业快速发展与监管滞后之间的鸿沟,需要监管部门以创新思维和坚定决心予以应对。预制菜产业在便捷性与标准化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其隐藏的核心风险在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有权知悉所购商品的真实属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保障的基本权利。当前问题集中体现在标识不规范、宣传误导、标准缺失等方面,亟需监管部门打出组合拳。
一是进一步加强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它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且不添加防腐剂;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主食类产品,以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等不属于预制菜范围。这一界定为监管和行业提供了初步规范,但随着行业发展,需要更加细化的国家标准来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透明监管,破解信任危机。可借鉴“明厨亮灶”经验,探索“明流程亮工艺”的监管模式,要求餐饮企业对使用预制菜的情况进行明确告知。对于餐饮门店,可推行预制菜单品标识制度,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哪些菜品为预制菜;对于外卖平台,应强制要求商家在商品页面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字样;对于超市零售的预制菜,则需明确标注加热方法和保存期限。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面对预制菜这种跨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电商销售多个领域的新业态,传统分段监管模式已显力不从心。有必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链条无缝监管。同时,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预制菜追溯平台,让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菜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用科技力量构筑食品安全防线。
四是畅通维权渠道。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加便捷的预制菜专项投诉通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同时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故意隐瞒预制菜信息、虚假宣传的商家施以重罚,提高违法成本。还可考虑探索预制菜消费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机制,在商家未尽到告知义务的情况下,由商家承担举证责任。
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它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需求。但其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透明、规范的基础之上。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需要以前瞻性的立法、严格的执法和创新的监管,为预制菜行业划清红线、明确底线,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这一行业的潜力,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双赢格局。(黄石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