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养老模式,铺就“夕阳无忧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社会养老压力显著增大。在深度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亟需将现有的传统养老模式迭代更新,催生出适应新发展需要的创新养老实践,方能托起“夕阳红”稳稳的幸福。
一是科技赋能,让养老服务更智能、更温暖。步入新时代,日新月异的智慧科技正全面重塑养老服务场景,破解照护难、看护贵的痛点问题。如上海徐汇区建成全国首家AI养老体验馆,以养老机器人、智能助餐、健康监测等应用场景让老年人零压力体验“黑科技”。又如国产瑞芯微芯片支持护理机器人同步控制多关节,将响应延迟压缩至微秒级,大幅提升照护精准度。各地政府要紧跟时代浪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攻关老龄问题,绘就科技护航“银发生活”的幸福图景。
二是完善制度,让养老资源更均衡、更可及。随着老龄社会的演进,传统的养老模式将面临资源稀缺、人力匮乏、区域分异等难关,而制度变革是打破养老服务资源壁垒、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弥合城乡鸿沟的关键一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到2029年,要实现“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的目标。各地政府要锚定这一方向,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立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养老服务需求变化,适当加大人力储备、财政补贴、平台整合力度,形成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
三是激活市场,让养老选择更多元、更普惠。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银发经济”作为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为市场带来了更多元的需求与机遇。各地政府要充分激发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活力,完善各类市场主体的社会化运营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普惠化。要发挥养老服务社会参与作用,创新推行诸如“时间银行”的社会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制度刚性”与“人性柔性”的有机统一,夯实稳固养老关系的社会根基。(陈新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