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形式主义桎梏 激活治理末梢动能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若干规定》为破除束缚基层手脚的形式主义桎梏、畅通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增效,不仅是对形式主义顽疾的靶向治疗,更是激活治理末梢、提升整体效能,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破解基层负担过重的症结,关键在于用制度厘清权责边界、强化支撑保障。《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系统构建基层权责清单制度,为源头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要严格落实清单动态管理,科学厘清基层职责和协助事项的边界,坚决遏制“责任甩锅”和“属地管理”滥用,让“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成为历史。同时,要坚决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着力解决“责大权小”“事多钱少”的困境,确保权责对等、人财物适配,让基层真正有能力接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此外,要大力整治考核过多过滥、过度留痕问题,推动考核向“考准考实”转变,看实绩、听口碑,用化繁为简、注重实效的考核体系,引导干部从“应付检查”转向“真抓实干”,从“唯上”转向“唯实”,从追求“材料厚度”转向追求“民生温度”。
减负松绑的同时,更要注重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从“疲于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蜕变。当干部从文山会海、重复迎检中抽身,就能腾出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锤炼本领,在应对复杂局面中增长才干,真正成为懂治理、善服务的“行家里手”。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科学精准的容错纠错和问责机制,有效卸下干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思想包袱,挺起担当的脊梁,让他们在职责范围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触碰矛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负的核心是让基层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位。唯有破除空转流程和文牍主义,干部才能将精力聚焦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矛盾化解等核心任务。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双脚沾满泥土,让方案源自实践,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治理成效才能经得起群众检验。
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动能,绝非基层“独角戏”,必须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构建高效运转的责任共同体。政策传导必须坚持双向互动。上级部署任务,既要深刻把握政策意图,更要充分考量基层实际承载能力和发展特点,提供清晰指引和必要资源支持;基层则需主动反馈执行中的难点痛点,提出建设性意见。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政策任务分解的精准性和执行评估的科学性,实现智慧传导。在横向层面,要坚决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以解决问题和落实任务为导向,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权责利分配。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党员攻坚队啃“硬骨头”,搭建“治理实践联盟”,促进经验共享、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劳动。在数字赋能层面,要务求实效,以解决真问题、提升真效率、服务真需求为目标,坚决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通过整合碎片化政务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互通,实现“一次填报、多方利用”。利用智能化手段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强化数字工具在风险预警、精准服务、科学决策中的应用,提升治理预见性和响应速度。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其畅通与否关乎全局。为基层减负增能,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破除的是形式主义枷锁和权责错配桎梏,建立的是实干担当导向和协同高效机制。当减负的源头活水持续注入,当增能的内生引擎强劲点燃,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政策落地生根、活力奔涌的“最先一公里”。让千千万万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奔跑在这条大道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必将在神州大地广袤基层中绽放出最坚实、最温暖的时代光芒!(陈博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