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向基层“极限施压”
“晴天防火防汛,雨天填表迎检,夜里开会加班,梦里追责问责。”这戏谑之言,折射出当前基层工作面临“极限施压”的现实挑战。所谓“极限施压”,即上级部门以“压实工作责任”为名,将任务、时限、责任不加节制地向下摊派,让基层陷入“时间不够用、台账做不完、问责躲不掉”的运转困境。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也影响着干部队伍的干事热情。
当压力传导异化为层层加码,原有的工作目标就容易变形走样,勒住基层干事创业的咽喉。任务层层加码,压出“数字盆景”。上级部门“仓促决策”定指标,责任单位“盲目承接”领任务,基层干部“被动应对”补数据,这种决策闭环容易引发临时突击填报、连夜准备检查材料等现象,最终导致工作落实浮于表面。时间步步紧逼,逼出“疲劳战术”。“周一开会布置,周三督查进度,周五通报排名”的“极限赛程”,让基层干部像“陀螺”般连轴转,陷入“白天驻村走访,晚上整理台账,周末在线待命”的疲惫状态。问责刀刀见血,问出“避责思维”。
破解“极限施压”困局,需从“减压阀”入手,为基层松绑卸枷。首在优化考核“指挥棒”。考核指标要“够得着”,少些“指令式”的硬摊派,多些“接地气”的软着陆;督查检查要“看得清”,少搞“突然袭击式”的明察暗访,多些“带着解决方案”的蹲点调研,以“把脉问诊”激活治理效能。重在筑牢容错“防火墙”。对基层多些“加油鼓劲”,少些“追责恐吓”,建立“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机制,让干部从“怕犯错不敢干”转向“卸包袱大胆闯”。终在转变作风“风向标”。上级部门需多些“换位思考”,少些“主观臆断”;多些“精准滴灌”,少些“大水漫灌”。要做好压力过滤,通过数字赋能优化工作流程,减少重复性事务对基层精力的消耗。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而非责任转嫁的终端。根治“极限施压”顽疾,需要上级部门少挥“问责鞭”,多送“暖心茶”;少念“紧箍咒”,多搭“连心桥”。唯有松开“压力阀”,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去。(吴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