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履职清单破题基层治理:让“小马”卸重担,为实干添动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通过编制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推动基层权责清晰、责能相适。这一改革举措,既是破解基层负担过重的关键之举,更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长远之策。
一、清单法定化:厘清边界,让基层“轻装上阵”
履职清单的编制,以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为依据,明确基层“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将“干不了”“干不好”的事项依法清理或收回上级部门。例如,宁夏石嘴山市通过清单明确乡镇基本履职事项,让干部从“万能兜底”转向精准服务,腾出精力办好老年食堂等民生实事。这种“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刚性约束,既避免了责任真空,也终结了“甩锅式”问责,为基层治理划定了清晰的法治轨道。
二、减负与赋能并重:从“疲于应付”到“高效作为”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通过赋能激发基层活力。中央提出“统筹减负与赋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例如,江苏泰州将城管执法权限下放乡镇,赋予其对建筑垃圾违规行为的处罚权,既减轻了县级部门压力,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浙江衢州则开发数字化准入系统,对新增任务实行线上审核,拦截不合理下派任务,使社区接到的部门任务减少1/3。这种“疏堵结合”的模式,让基层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治理”,真正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
三、动态管理:长效机制防“清单空转”
清单的生命力在于动态调整。部分地区探索“反馈—修订”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清单内容。例如,山西灵石县静升镇将文旅产业发展、非遗保护等特色工作纳入清单,并配套编制办事指南,确保“群众看得懂、干部理得清”。西藏古拉乡通过“1911”工作法,专班梳理、多级研判、动态征集民意,形成符合地域特点的履职目录。中央亦强调建立准入机制,严控“表外扩容”,防止清单被虚化。这种“既稳又活”的管理思路,让清单既成为治理标尺,又能适应时代变迁。
四、基层治理现代化: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重构”
履职清单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治理体系革新。它不仅是任务目录,更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倒逼——上级部门需收回“越位”职责,基层则聚焦主责主业。例如,四川等地通过清单明确“配合事项”与“收回事项”,建立“乡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这种系统性重构,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推动形成“权责适配、资源下沉、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为基层干部营造了“想干事、能干事”的制度环境。
履职事项清单的推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它通过法治化、标准化、动态化的制度设计,既为基层松绑减负,又为治理赋能增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监督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反弹,让清单真正成为基层干部手中的“指南针”、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加速器”。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基层有感、治理有方、群众有心”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姬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