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精准施策,做好“加减乘除”大文章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基层减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做好“加减乘除”大文章,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为基层减负做“加法”,增添基层服务动能,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基层减负并不意味着减少基层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而是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包括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完善基层设施,提升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及加大对基层的投入,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资源去履行其职责。
为基层减负做“减法”,精简冗余负担,为基层松绑,减少不必要的负担。这包括精简文件会议,减少不必要的层层汇报和重复检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范督查检查考核,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改进方式方法,注重实绩实效,避免过度留痕、层层加码,切实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通过做“减法”,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为基层减负做“乘法”,激发基层创新潜能,实现效能倍增。基层是创新的源泉和活力所在。为基层减负,就是要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鼓励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这包括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干部的创新尝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基层经验交流,促进优秀经验的复制和推广;以及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为基层减负做“除法”,根除形式主义顽疾,净化基层生态。形式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最大障碍。要消除形式主义顽疾,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以形式代替内容、以数量代替质量的做法。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形成有效的震慑力。通过做“除法”,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实际工作。
为基层减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既要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又要减少不必要的负担;既要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又要消除形式主义顽疾。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事创业,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林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