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政绩”是刻在人民心里的丰碑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追求“解决痛点难点”: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如出行堵、停车难、养老不便、环境脏乱等。它可能不宏伟,但一定“好用”、“管用”。看重“百姓口碑”,评价工程成败的最高标准是群众是否满意、是否受益、是否认可。老百姓的“点赞”、“拍手叫好”才是最好的“表彰文章”。
为什么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更为重要?
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人民。民生工程,顾名思义,生民之本、民生之需。如果脱离了“民生”这个核心,工程再大、报道再多,也是本末倒置。
确保了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是有限的公共资源。将资源投入到真正解决群众难题的项目上,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避免浪费和“华而不实”的工程。
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根基:当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时,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自然会提高,这是社会长治久安最坚实的基础。
口碑是更真实、更长效的考核指标:媒体报道可能是一时的、片面的,甚至是可以“运作”的。而百姓的口碑是无数个体真实体验的汇聚,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它无法被操纵,是最真实、最残酷也最公平的“绩效评估”。
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要让民生工程真正收获“百姓口碑”,而非仅仅追求“媒体报道”,需要系统性的变革。
决策前俯下身“听民意”。建立畅通的民意沟通渠道,通过基层调研、听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将“群众想要什么”而不是“领导想建什么”作为项目立项的首要依据。
建设中确保质量“解民忧”。聚焦痛点,精准施策,项目设计要直指问题核心,不求大求全,但求务实管用。例如,改造老旧小区,重点不是刷外墙,而是解决漏水、加装电梯、改善水电管网等实际问题。强化监督,保证质量:引入居民代表作为项目监督员,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
完成后,评价权“交于民”。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项目验收和考核时,不能只看报表和材料,更要看百姓的实际反馈和评价。可以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关注长效运维管理,很多项目“建得好”却“管不好”,最终沦为摆设。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营维护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持续发挥效用。
总结来说,一座宏伟的体育馆如果普通人无法便捷使用,其价值不如家门口一块实用的健身场地;一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示范项目如果百姓用不上、用不好,其意义远不如一个默默解决了排污难题的下水道工程。真正的“政绩”是刻在人民心里的丰碑,而不是写在报纸上的文章。这不仅是衡量一项工程成败的标准,更是检验一级政府、一名干部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试金石。(高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