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基层的“竹子干部”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古文人比德于物,“竹”是君子挚爱的植物,也常常被赋予君子的品行。青年干部,当如“竹”般清正廉洁,堂堂正正,也要如“竹”般经得起千击万磨,扎得下最深的根茎,长的成最直的树干,结的出最鲜美的竹笋。
以竹为师,虚应万物,扎得下最深的根茎。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的力量,对青年干部来说,基层是最好的土壤,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我们成长扎根的“养分”。走基层,与群众共度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问民生,借助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的关心事。从一开始的不习惯不适应,到现在的五个月中,我涨了很多见识。一开始我是个好奇的旁观者,我发现村里人做起事情来真的认真团结,在节日活动、摆席、祭拜祖先的时候,都各自出力,叔叔们帮忙上山清理打扫,阿姨们则是准备三门的特色食物糟羹,一起把活动办的热热闹闹。之后我是个参与者,比如给村里安装安装自来水,我们会思维惯性的认为自来水方便大家生活,但是村民们会考虑自来水安装过程的种种问题,自来水要交水费,维修建造水厂会影响村里通行用水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沟通协调。每一天我对基层工作都有新的认识,做农村工作,就是要像竹子生长一样,在土壤里积蓄扎根,为乡村振兴做充足的准备。
以竹为范,青葱不调,长的成最直的树干。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基层的年轻干部保持竹子般柔韧坚强,长青不败的秘诀就是不畏艰苦,持续奋斗,永葆为民初心。基层是场全面考试。考试是对我们所学所用知识的检验,我们能用上的不仅是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办公技能、写作技能、数字技能,更是在基层“学校”中学到的一切知识。我们面临的是项目申请、基础公文的“申论”,是网上表格,系统操作“电脑测试”,是处理一些信访事件、邻里矛盾的“情景处理题”,是带动村里的集体经济让村民的口袋“富起来”的“专业知识题”,是举办文艺活动丰富的村民们的精神世界“组织活动题”,是总结反思基层经验的“哲理思辨题”……与考试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划重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重点,每一次“沙尘暴”都毫无提示。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这颗“劲竹”的“防风能力”,在每一次突如其来的“风暴”中,迅速成长,可担重任。
以竹为友,不求流芳,结的出最鲜美的竹笋。曾经我也有过自我怀疑,一个学食品科学的可以做好基层工作吗?有这么一段话抚慰了我: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旅行家没什么不好,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金融从业者同样也能发挥才干。那一个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考古学、土木工程等等的驻村干部当然可以在基层发光发热,基层就是这样一个从0开始的机会,只不过这段学习没有毕业期限。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如何进行农村工作,如何发展乡村经济,都是我们从零学起的内容。在村里时间长了以后,会发现村民很可爱,村庄很漂亮,每个村子都有可以挖掘的内容。结出的果实,可以是带动乡村经济的果实,也可以是美丽乡村的花朵,当然也可以是经验、想法、思考。李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基层就是这样一片可以结出丰硕果实的沃土。
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我反复的问自己,我是想当两年对农村事务一知半解的“夹生干部”,还是当不断学习不断扎根基层的“竹子干部”。可能说到基层工作,大家第一反应是苦,但是当你踏上这条新奇又充满责任的人生体验之旅,会发现“苦”是一种过于扁平的形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面对人生的苦,诗人也曾这样追问,但是诗人也给出了生命的答案,那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的人生不就是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岁月的洪流中飘过,转身回望,我们竟然已经爬过这么多的高山,越过这么长的江河,趟过这么危险的沼泽,经历了这么艰苦的跋涉,我们还是那一叶轻舟,但是我们又不是那一叶轻舟了。林清玄在《鸳鸯香炉》中说,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将自己放在基层的大环境中,大胆的碰撞,一定会获得清冽的甘泉和迷人的花香,成为扎根,长高,结果的“竹子干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珠岙镇娄坑村选调生 潘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