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考核“指挥棒”,推动干部“能下”常态化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通知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推行分类考核,完善“下”的标准。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部分习惯于“躺平”的干部往往不能适应工作新形势的需要,而此时“能下”就凸显的尤为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对新发展阶段领导干部工作进行了战略擘画。“路线图”已经确定,“任务书”已经制定,我们要做的便是结合自身实际,画好“设计图”。考核工作便是“能下”的关键抓手。对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清晰界定,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干部考核内容要分类设置,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领导班子与干部个人考核要紧密挂钩,根据干部在班子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责任,实事求是地确定每个成员应发挥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为后续考核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改进考核方式,考准“下”的依据。一方面,我们在考核时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将客观完成情况与主观努力划分一定比例,更加注重考核增幅和增量,充分了解领导班子及干部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在重点工作中的现实表现。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从偏重短期效应考核向突出长期效应考核转变,组织多方力量参与考核评价,历史辩证地分析现任领导班子及干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在考核时更要克服“和为贵”、“老好人”的思想,避免“轮流坐庄”和“搞平衡”的不正常现象。通过借鉴乡村振兴市际交叉考核,实行严格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通过县(区)交叉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的客观性,突出考核重点,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强化精准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工作质量,聚焦作风改进,从严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让滥竽充数的庸干部“现原形”,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标准,杜绝干部的平庸,真正打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强化结果运用,畅通“下”的渠道。我们要动态记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每个季度、每项重要工作的实绩表现,把日常考核、专项考核作为考核工作重点,把干事和用人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要评出的优秀领导干部进行成绩晾晒、大会表扬,把干部实绩纪实内容与干部日常管理结合起来,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凸显出来,使他们“上的去”;更要把领导干部“请”上检讨席,就是要给落后的部门、落后的干部时时提个醒,敲一敲警钟,“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常态化。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综合研判、关爱提醒、调整处置、教育管理、督查反馈等工作机制,优化考核方式,让“能下”有据可循。同时,要通过专题调研、督查通报、定期约谈、压力传导、诫勉谈话、函询提醒、责任追究、舆论引导、责任倒查等多项具体措施,确保了能上能下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需要新作为。当前,全党吹响了激励广大领导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冲锋号。对领导干部而言,领导干部不仅要敢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善于作为,提振激励领导干部“精、气、神”,使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精神“存之于心、固之于制、见之于行”!(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汤沟镇选调生 王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