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如农功日夜思,枝叶关情践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绩观问题,反复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树牢正确政绩观,不仅是对个人成长与进步的保障,更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基层天地广阔,党员干部当以“政如农功”的日夜勤思,以党建引领为根脉,实干担当为枝干,为民服务为繁叶,方能在时代风雨中长成顶天立地的惠民之树。
耕好信念之田,让党建引领“固本培元”。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推动党的力量沉到基层一线,走到群众身边去,才能让基层组织“壮”起来、干群心劲“聚”起来、民生实事“落”下去。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持续抓好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根基,引导基层干部坚定立场、去除杂念,确保政绩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扎深实践之根,以实干担当“抽枝散叶”。新时代呼唤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闯将”,而不是“不干事、不出事”的太平官。在基层事务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主动担当作为。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调研走访中既要身入基层一线,更要心到基层一线,听真话、察实情,切实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实绩的“成效清单”。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工作做在实处,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善接“烫芋”,将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修直为民之干,使服务枝叶“福泽一方”。政绩的镜头,应当聚焦在群众的眉头是否舒展、烦心的难题是否化解、真切的期盼是否落地。基层党员干部应当不懈创造为民造福这一最大政绩,主动走出机关院落,深入田间地头,在家长里短中听民声,在急难愁盼里找方向,在泥土气息中寻良策,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用行动落实到位,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朱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