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应是具象鲜活的榜样标杆
“人民满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最崇高的褒奖,也是最根本的价值标杆。近期,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推出《奋进支点建设,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专栏,宣传推介了一批优秀公务员典型。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一面面精神旗帜。我们当以这些先进典型为榜样,将“人民满意”落在最实处,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用汗水与智慧在湖北这片土地上书写不负人民的答卷。
公务员,为“公”而“务”,一头连着群众切身利益,一头关涉国家政策落地。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实质就是要肩上担着万家忧乐、心里装着民生福祉。这些宣传推介的人员里,有的是陪伴企业成长的“零号员工”,事无巨细想到企业之前,有的是守护生态城市的“铁面判官”,既通法理又讲人情,有的是让老建筑变成“新网红”的“规划设计师”在青砖白瓦中较毫厘……他们的身份、职责各不相同,但这一桩桩一件件,指向的却是一个守民心、践初心的“公仆本色”。何以为公?这些优秀公务员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纾民忧、解民困、暖民心、惠民生。
群众盼什么,我们干什么,无需万事留痕,只需行之为民。当前,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学习精神教育的持续推进,我们逐渐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的疲于应付,到轻装上阵、心无旁骛的专注实干,基层减负效果颇丰。但是在把握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上仍需久久为功。细翻这些先进事迹,可以看到汉阳区江堤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华勇一步一步用一千多个日夜丈量16.93平方公里破解大量产业用地“分配难”、“启动难”、“招商难”的“三大难”症结。洪山区分局北港派出所副所长朱博将“快破、快抓、快追赃”不仅体现在“大案要案”,也践行在一个个民生“小案”。实践无数次证明,“躲着走”的思想、“等不得”的作风,或许会有一时之功,但终究不是固本之举。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我们要继续寻着榜样足迹,把为民造福当做最大政绩,以“钉钉子”精神让我们“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必须具备过硬本领。当前,支点建设火热进行,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克服本领恐慌则需要同步答好“规定命题”和“创新选题”。汉正市场监督管理所凭借“线上+云端”多项创新举措,从全国3万多个参评市场监管所中脱颖而出,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优质市场监管服务。守护“万家烟火”的田路创新推动燃气生命线建设,燃气区块链应用场景入选国家数据局的“城市全域数字化典型案例”,用专业技能和高度责任感践行着“守牢安全底线”的庄严承诺。我们学习他们,不仅是要学他们带着“望远镜”“显微镜”多调研多思考,更要学他们敢于钻进“矛盾窝”挑重担啃硬骨。
支点建设也从来不是抽象概念。从长江之畔到东湖之滨,从光谷科创大走廊到长江新区,当下的武汉,正以“拼抢实”的状态挺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而在这奔腾浪潮中不断扩大的优秀公务员队伍,则必将继续成为让“支点”更坚实、“龙头”更昂扬,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武汉力量。(王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