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擘画美丽乡村蓝图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20年来,“千万工程”在实践中迭代,造就了无数美丽乡村,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经验,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对于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找准乡村定位、凸显乡村特色
一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好全面调研,梳理现有规划、村史、村志、卫星影像等资料,采取现场勘探、半结构性访谈等调研形式,充分挖掘各村自然、文化、产业优势。做到科学性、针对性村庄规划编制,避免出现规划“水土不服”和规划后“千村一面”的症状。二是保留各村乡土味道。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保留传统营造手法,留存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避免陷入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的泥淖。
二、绘好生态底图、倡导绿色发展
一是打好空间规划的先手棋。做好乡村生态涵养和耕地保护工作,守好绿色空间;划好城市增长边界,管控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空间的挤压,避免“乡村之殇”。二是下好环境整治的主动仗。大力推进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擦亮乡村生态底色。三是出好绿色发展的组合拳。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会议接待、艺术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协同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森林“五美联建”,跨区域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集群区,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三、尝试艺术突破、助力共同富裕
一是艺术赋能激发新活力。通过引进、选育文艺人才,以乡村为主题,创作绘画、雕塑、艺术装置,或者举办音乐节、戏剧表演、艺术展,借助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来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二是文旅融合振兴新产业。在完成艺术乡建基础性工作后,围绕村庄特色打造文创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民宿经济,培育乡村旅游星级运行团队,组织举办农文旅节庆活动,用产业兴旺解码共同富裕。(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