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声,吾辈有为
当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尾声淡出,大灯亮起,观众仍难以从悲愤的情绪中抽离。影片通过一家普通照相馆的视角,展现了南京那段最黑暗历史中的人性微光与民族创伤。其传递的痛感,真实且回响深远。走出影院,我们不仅带着对历史的沉重思考,更应带着一个根本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我们必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看似简单却饱含血泪的真理?因为历史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民族记忆的断层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贫血。只有理解落后的痛,才能实现复兴的梦。
方寸光影,镌刻民族记忆。《南京照相馆》中那些定格的影像,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曾提出“记忆之场”的概念,指出某些场所、物品或符号承载着超越其物质形态的历史意义。影片中照相馆老板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光影瞬间,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纽带。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有人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行否定历史之实,有人将民族苦难娱乐化、戏谑化。这种记忆的消解与扭曲,无异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根基的侵蚀。守护真实的历史记忆,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百年屈辱,淬炼自强精神。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背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从鸦片战争到南京大屠杀,积贫积弱的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达750多个。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敢悍然侵华,正是看准了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历史证明:国际关系中从无真正的平等,丛林法则至今犹存。当今中国虽已崛起,但芯片受制、产业链依赖等问题,仍是新时代中国必须跨越的“关隘”。华为被断供、TikTok遭打压,无不警示我们:实力才是硬道理。
万千星火,照亮复兴征程。自强不息永远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影片中照相馆老板以镜为笔,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是在至暗时刻闪耀的自强光芒。今天,自强精神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是北斗团队打破GPS垄断的坚持,是华为面对制裁时的“备胎转正”,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攻坚领域的砥砺突破。自强的本质不是仇恨与对抗,而是对民族命运的自主掌控能力。这种能力不会从天而降,只能靠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铸就。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需要强大的国防,更需要经济、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强大。我们都应成为民族自强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家勇攀高峰,工程师精益求精,教师传道授业,农民辛勤耕耘,工人匠心制造。14亿人的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前进的力量。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让我们以史为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周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