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用”之笔绘就基层青春答卷
时光荏苒,驻村已满一年。在浙西南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我从初来时的局促与陌生,到如今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家长里短,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既是锤炼党性的熔炉,也是滋养初心的沃土。这一年,我“用心”丈量民情,“用情”温暖民心,“用脑”创新实践,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标记属于驻村干部的青春注脚。
“用心”解民忧,在脚沾泥土中读懂基层密码。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唯有“用心”方能穿透表象、直抵本质。初到村里时,面对方言障碍和复杂村情,我意识到“走村入户”不是简单的“打卡签到”,而是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调研。因此,我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摸家底”,遍访全村300多户家庭,绘制“民情地图”,标注留守老人、低收入农户等群体分布;第二步“记民情”,随身携带驻村日记本,记录村民反映的不动产证办理难、危旧房修缮等多项具体诉求;第三步“解难题”,与村两委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帮助村民对接相关部门,解决合理诉求。
“用情”晓民意,在血脉交融中厚植为民情怀。驻村工作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一场情感的“双向奔赴”。去年台风过境时,我与村干部连夜转移危房户,暴雨中背起独居老人撤离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老人颤抖着握住我的手说“你们比亲人还亲”时,我真正理解了“用情”二字的分量。为深化与群众的情感联结,我组建“银龄互助社”,发动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形成“以老助老”的互助网络;同时挖掘村内3名老党员作为“红色讲师”,用“板凳课堂”讲述“浙西南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温度源于情感共鸣,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用脑”惠民生,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振兴动能。面对山区资源禀赋有限、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我意识到“蛮干不如巧干”。在周边经济大县“强村公司”模式启发下,我们联合食用菌共富工坊开设工坊直营店,采用“工坊供货、政府背书、双线销售”的经营模式,整合村(社)、企业、作坊等资源力量,搭起“强村公司+工坊+农户”的利益联结桥梁,成功带领村集体实现消薄增收新突破。这次成功的经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立足实际的破局之道,既要传承“老乡镇”的务实作风,也要善用新思维、新技术。(姚昕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