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人才沃土 激荡青春力量
——新时代青年人才引育用留的“四维”答卷
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特别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其中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作为重点关怀对象,彰显党中央对青年人才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这份盛夏时节的深情问候,如星火点亮万千青年才俊的报国之心,呼唤全社会以更炽热的情怀、更务实的举措,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让青春动能澎湃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
引才如活水,当开渠引流纳百川。“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力量的源头活水。当前,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引才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发展格局。《意见》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置于民生工作首位,而青年人才的“急难愁盼”,首在事业起航的“第一站”。正如云南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每年投入近8亿元,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精准引才;湖州打造“青创新城”,招募青年发展型城市体验官,以深度体验、多维传播吸引青年“用脚投票”。引才之道,贵在诚意:既要打造如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般的政策磁场,以全链条扶持降低创业门槛;更需构建情感纽带,如滇籍人才“暖心回流工程”,让故土情怀化作归巢动力。唯有以城市温度消解异乡疏离,以产业沃土承载青春梦想,方能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育才如育苗,需深耕细作筑根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人才处于创造力迸发的黄金期,亦面临成长蜕变的瓶颈关。育才非“流水线加工”,而是量身定制的匠心栽培。从理论维度看,双因素理论揭示:既要满足“保健因素”筑牢基础,如湖州推进“湖有安居”工程解决青年住房之忧;更需激活“激励因素”,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内生动力。从实践维度看:云南创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开设咖啡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专业,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江苏推行“产业导师”“科技副总”制度,让青年人才在产学研转化中锤炼真本领。育才之要,重在长效:需摒弃“重引进轻培养”的短视思维,构建“定制化培养—平台化赋能—实战化锤炼”的育才闭环,使青年人才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
用留如固根,须阳光雨润护成长。“引凤需筑巢,留才贵暖心。”人才生态的成色,最终体现在“用得好、留得住”的持久动能上。若说“用才”是搭建舞台释放才华,那么“留才”则是厚植土壤滋养归属。用才之道,当破除桎梏:云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精简82%的人才项目审批,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牵头重大科技攻关,让45岁以下青年成为创新主力军。留才之策,重在走心:南京发放36个月住房租赁补贴,云南推行“兴滇惠才卡”覆盖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20余项需求,皆印证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协同发力”的深层逻辑。留才的至高境界,是让人才与城市精神共鸣——如北戴河休假制度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以政治礼遇激发报国情怀;更如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常态化开展“三上门”服务,让尊才爱才融入城市基因。
蔡奇同志此次北戴河之行,不仅传递了党中央对青年人才的深切关怀,更昭示了人才工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永恒命题。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当以“引”的智慧广开进贤之路,以“育”的耐心浇灌成长沃土,以“用”的胆识搭建建功舞台,以“留”的诚意构筑精神家园。唯有如此,方能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让无数青春梦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浪潮激荡共鸣,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璀璨华章!(林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