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学习 > 正文

以“改造学习”之智,破时代变局之题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现实启示

2025-09-24 15:16:10 | 来源: 全国高校青年理论宣讲联盟工作委员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时代节点,重读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绝非对历史文本的简单回望,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一次紧迫的理论觉醒、一项必需的政治淬炼。这篇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文献,历经八十余载仍历久弥新。其蕴含的犀利批判精神、严谨求实态度与鲜明实践导向,为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指引。当前,面对诸多中长期问题,重读此文,核心在于从这一党的经典文献中汲取智慧力量,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回望历史坐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诞生逻辑与时代价值

经典文本的意义总是在与特定历史语境的互动中得以生成。《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对历史命题的深刻回应,是对时代之问的卓越答卷。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做抽离的审视,而是要能动地“重返现场”,在一种交互性的理解中,重构其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从而深刻把握其作为历史文本的真正价值。

《改造我们的学习》诞生于民族存亡绝续的艰苦抗战相持阶段,诞生于延安整风运动这一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夜。当时,我们党历经曲折,虽已走上正确政治路线,但历史上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遗毒尚未彻底清算。党内普遍存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极坏作风。这种学风上的弊病,严重制约着党的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魄力,尖锐地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根本对立。他痛陈主观主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的危害,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这篇报告,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僵化的思想土壤,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为推动全党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延安整风的顺利开展,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经发表,仿佛一盏明灯照亮整风征程,驱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迷雾,成为延安时期干部争相研读的“思想利器”,在革命圣地掀起理论学习热潮。当时,从陕甘宁边区到各抗日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这篇文献,认清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紧迫性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改造我们的学习》不仅从认识论层面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学风,更深刻影响了党的理论建设方向。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率先践行文中倡导的调查研究方法,带领“延安农村调查团”深入基层开展系统调研。苏联驻延安代表弗拉基米诺夫在日记中写道:“这篇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理论勇气,他们正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适合东方大国的实践指南。”

历史转折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破旧立新。今天回望,《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万余字的纲领性文献,在中华民族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迈出决定性步伐。“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解码思想精髓:《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三大思维特质

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因其蕴藏的思想锋芒能穿透时代。《改造我们的学习》令人叹服之处在于,面对理论建设这一最具根本性的课题,毛泽东同志能够以犀利的辩证思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氛围中斩断思想枷锁,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局中开辟新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重塑认知范式,从而成为以科学方法论攻克主观主义顽疾的典范之作。今天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应回归原著原文感悟思想伟力,着重掌握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带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掌握《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精髓。

直指病灶的批判思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开篇即尖锐指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将主观主义学风概括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刻画出主观主义者的虚浮本质。这种将历史反思与现实批判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三种改造方案,形成了破立结合的完整理论建构。历史证明,这种既深刻揭露问题又科学指引出路的批判思维,成功扭转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倾向。这种直捣黄龙的批判模式,不仅为整风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石,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自觉。

知行合一的实践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一个鲜明特点。主观主义的学风与认知态度,其根本缺陷在于缺乏对现实状况的系统性把握,“仅凭热情盲目开展工作,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模糊不清”;忽视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或近乎无知,却一味沉溺于对外国理论的空谈”;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本质,将理论学习异化为“脱离实践目标的抽象研究”,未能“为破解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向经典著作寻求立场、观点与方法”。毛泽东同志精辟论述:“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这种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结合起来。

融贯古今的史学思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置于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乃至世界革命史的宏大脉络中进行考察。《改造我们的学习》并未孤立地看待党的二十年奋斗史,而是将其置于“一百年来”(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寻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漫长征程中。通过回顾与对比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各派别领导的运动相继失败的史实,深刻论证了这些阶级因其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封建性而无法完成历史使命,从而从历史实践的维度,雄辩地印证了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同志并非为历史而研究历史,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我们的学习”,即纠正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风,倡导一种注重研究历史与现状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从而号召全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现状、更科学地预见未来、更有效地制定政策。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得以初步构建,这正是其“贯通古今”史学思维在学术研究领域结出的硕果。

锚定现实需求:以“改造学习”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但也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破除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防止两极分化,还是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在激烈博弈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抑或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都需要我们拿出《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倡导的“有的放矢”的态度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功夫,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唯有坚定实事求是这一最根本的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学习能力,凝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方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最终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历史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最大的风险是脱离实际,最硬的支撑是思想方法对头。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一场涉及发展范式、治理模式、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正在到来。横向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人类认知方式,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在知识生产、规则制定、道义叙事上的竞争更趋复杂;纵向看,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尝试破解“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谜题,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我们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要将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同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结合,同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历史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历史主动,从而更好地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就应葆有“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历史耐心与战略清醒。与《改造我们的学习》所倡导的长时段、整体性视野相呼应,我们今天克服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障碍,更需要建立一种“大历史观”和“大学习观”。“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当代升华,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探索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中国表达,是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寻求真理的精神延续,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中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经验的凝练发扬。这种深植于文明内核的反思性与适应性,正是我们能够穿透历史迷雾、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未来发展的底气所在。

新时代之“改造学习”是以面向实践、自主创新的知识体系对教条式、依附性学习模式的超越,是以实事求是、人民为中心的认识论对本本主义、精英主义的超越,是以历史自信、文明自信的主体性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超越。新时代的“改造学习”,不仅是思想层面的自我革新,更是实践层面的主动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指引,以“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突破认知局限,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思维应对风险挑战,在调查研究中把握实情,在理论创新中破解难题,在历史反思中坚定方向,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焕发新的光芒,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王泽远)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