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缅怀先烈
先烈英魂昭日月,壮志凌云撼天地。今年9月30日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这一庄严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跨越时空,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英雄们?
和平年代,硝烟早已散去,纪念缅怀是否多余?恰恰相反,越远离战火,越需回望英雄。没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何来今日万家灯火?没有“誓死不退,寸土不让”,何来江山无恙?牺牲从未远去,英雄就在身边。站在杨靖宇烈士零下40℃林海雪原孤身抗敌的雕像前,触摸延乔路上陈延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呐喊;红安七里坪长胜街的青石板仍留存着黄麻起义的枪声,天台山上的红军洞见证着刘名榜等烈士“宁可饿死不叛党”的铮铮铁骨。当我们走过这些红色地标,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信仰的力量,真正的忠诚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唯有缅怀先烈,我们才能真正走进烈士的精神世界,知道他们为何而战、为何牺牲,读懂他们矢志不渝的信仰,感悟他们爱国情怀,让前行的脚步更加坚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年轻一代的历史接受习惯已转向互动化、场景化与情感化,唯有创新表达方式,才能让缅怀先烈不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黄冈市红安县利用VR技术,将黄麻起义的壮烈场景重现。体验者戴上VR头盔,就能“亲历”1927年那场震撼大别山的武装起义,感受革命先辈“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坚定信念。在恩施州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游客可以参与“沉浸式红色剧本杀”。参与者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解谜、推理等方式,重现1941年“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被扣押期间的历史场景。当AR技术让陈潭秋的眼镜重新泛起光泽,当区块链让向警予的家书永不褪色,当元宇宙让董存瑞的炸药包化作星辰大海,这些创新表达本质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年轻一代在数字浪潮中,依然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听见历史的回响。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对先烈最深情的缅怀。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缅怀先烈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的精神照进现实。革命战争年代,李先念率领部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董必武在花甲之年仍为法治建设呕心沥血。他们身上展现的,正是那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今天虽然没有硝烟战场,但我们依然面临各自挑战和考验,先烈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价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扶贫干部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先烈精神中百折不挠品质的当代体现。我们唯有继承先烈们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力投身于改革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将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夺取新的胜利。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烈士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永不熄灭的火炬。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让我们以国之名,共同缅怀,深刻追思。愿每一次致敬,都能激发起担当的勇气;愿每一次缅怀,都化作继续攀登的力量。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他们曾用血肉捍卫的山河;我们迎来的晨曦,是他们未能看到的曙光。(杨方丽)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