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有“三气” 群众有“三感”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各地党组织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热潮,推动二十大精神下村社、进网格。基层干部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员”,理应做到理论宣讲有滋有味,确保精神宣讲入脑入心,在基层落地生根。
语言上注入“地气”,善用“土话方言”,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基层群众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宣讲要脱离“官腔”,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等大道理,讲述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方向,将“理论术语”转换成“土腔土调”,将“方针政策”转换成“日常变化”,在和群众“拉家常”式的互动交流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过去取得的重要成就和未来建设的总体方向,增强群众的参与感。
形式上注入“朝气”,坚持“群众主导”,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面向群众的理论宣讲不能采用“我讲你听”的上课模式,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宣讲受众,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田间地头、坐在农家小院,就近就便利用红色基地,在实景实情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宣讲效果。同时,依托网络优势,实现“互联网+宣讲”,通过公众号、朋友圈、短视频、微信群、抖音、快手等方式,创作贴合基层实际的二十大精神传达作品,借助自媒体作品裂变的传播效应,开辟精神传达的快车道。
内容上注入“热气”,融入“身边故事”,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内容丰富深刻,理论宣讲不能只停留在“原汁原味”地传达,而应该站在群众视角,吃透精神报告,对宣讲内容进行筛选、揉碎、加工,融入生活中的生动案例,以医疗、教育、养老、出行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抓手,联系理论精神,讲透方针政策,才能让群众更好地消化吸收,入脑入心。同时,要注重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回答民问、解决民困,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人民政府 吕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