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政绩坐标,谱写发展新篇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事业观、权力观上的集中反映,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行动自觉。正确的政绩观,是引领发展的“航向标”,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更是推动事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纠治偏差,首在破除思想“迷障”。必须从思想源头入手,加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什么样的政绩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为民造福上。
校准坐标,关键在用好考核“指挥棒”。考核评价体系如同指挥棒,指引着干部努力的方向。必须坚决破除唯GDP、唯增长率等片面导向,将高质量发展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融入考核指标。要更加注重考核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绩,更加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效,更加注重考核化解风险隐患、保护生态环境的实功。特别是要对“违规招商引资、搞地方保护、新官不理旧账”等典型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在考核中设置“负面清单”,明确底线红线,引导干部既做显功,也做潜功,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
强化担当,重在压实责任“链条”。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非一日之功,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政绩观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要及时“咬耳扯袖”、批评教育,促其改正。对于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偏差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保护那些敢于负责、善于作为的干部。要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让那些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正确的政绩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唯有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政绩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涵养“栽树育苗”的静气,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过硬实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