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守护“青蟹红”!看一个小标准如何撬动三门千万大产业
金秋蟹肥。今年,浙江三门的青蟹养殖户们心里格外踏实。历时20余次修订,全国首个青蟹寄递专项标准——《三门青蟹寄递服务规范(试行)》于8月底正式落地。这不仅打通了青蟹“从滩涂到餐桌”的堵点,更成为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升级、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动注脚。
党建破题,从“无标”到“有标”,引领产业新方向。三门青蟹作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曾因寄递环节缺乏统一标准,面临存活率低、投诉率高、品牌口碑受损等难题。面对产业痛点,三门县各级党组织主动担当“领航者”角色:一方面,牵头组建由邮政、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党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深入青蟹养殖基地、寄递企业开展调研,召开8次由养殖户、商户、快递公司等多方参与的党员牵头座谈会,收集并采纳了逾30条关键修改意见;另一方面,以“党建+产业”模式搭建协同平台,推动跨部门政策衔接、技术共享,最终制定出涵盖包装材料、运输温度、时效承诺等多项详细指标的寄递规范。从“无标可循”到“有标可依”,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成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力量。
党建强基,从“散装”到“整装”,激活增收新动能。标准落地的背后,是村党组织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联动。在三门县海润街道、健跳镇等青蟹主产区,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青蟹产业联盟”,组织党员养殖户带头落实寄递标准,同时整合村内闲置厂房改建标准化暂养仓库,为散户提供统一暂养、打包服务;部分村集体还与寄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集体入股+按单分红”模式参与青蟹寄递环节,既降低了散户寄递成本,又为村集体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据统计,标准实施后,当地青蟹寄递存活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2%,单个村集体年均增收可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户受益”的三方共赢局面。
党建惠民,从“产品”到“品牌”,筑牢品质保障网。《规范》的价值不仅在于“定标准”,更在于“强服务”。三门县党组织将党员先锋岗设在青蟹产销全链条:在养殖端,党员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养殖户按照标准做好青蟹分级、暂养;在寄递端,邮政系统党员组建“青蟹寄递专班”,开通专线客服,实时跟踪物流信息,及时解决寄递纠纷;在销售端,通过“党建+电商”平台,组织党员主播开展青蟹直播带货,向全国消费者宣传“官方标准”背后的品质保障。此外,党组织还推动建立“青蟹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基地、寄递环节等信息,进一步增强品牌信任度。
从解决产业痛点到赋能集体增收,这套“三门经验”不仅打通了产销链条,更牢牢守护并擦亮了三门青蟹的“金字招牌”。它以创新实践证明了党组织强大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正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关键的“红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