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绣花针”穿起“千条线”织出“新画卷”
晨光初绽,社区网格员陈大姐揣着民情日志叩开独居老人家门;烈日当空,矛盾纠纷化解员范婶从乡间小路赶往村民家中进行民事调解;暮色四合,小区党支部书记领着居民在“红色议事厅”商量充电桩改建方案……在城乡基层的角角落落,无数“红色身影”正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恰似“千条线”纵横交错。而党建工作,就是那根灵巧的“绣花针”,将零散的丝线巧妙串联,在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中绣出基层善治的“新画卷”。
“一针”穿“千线”,“绣花针”先要找准“穿线点”。组织强则治理强,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唯有织密组织网络,才能让基层治理有方向,让政策“落地有声”。社区停车难、乡村产业弱、老旧小区改造慢……面对这些复杂问题,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深入调研群众需求,精准锚定工作方向。近年来,各地推行“红色物业”模式,通过“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员亮在楼栋中”,让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秒响应;也有地区在党员中推选出先进骨干担任“党员中心户”,结合当地特色形成“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的联动机制,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治理的“任务清单”,为基层治理指明道路。这些实践证明,当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网格深度融合,就能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高效联动,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神经末梢”。
“千线”成“一锦”,“绣花功”更要绣到“关键处”。服务细则民心暖,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细节里。“民生微实事”项目在各地开花结果,通过党员走访收集群众“微心愿”,小到修补路面坑洼、大到加装电梯,每一件都由党组织牵头落实;“三事分流”工作法将群众诉求分为“大事”“小事”“私事”,党组织统筹资源办“大事”、引导社会力量办“小事”、发动群众自治办“私事”,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始终围绕群众需求,把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温暖与变化。这种“靶向发力”的治理智慧,正是以党建“绣花针”穿起民生“千条线”的生动诠释。
“锦绣”绘“新卷”,“绣花局”离不开“众人绣”。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合则力强,聚则事成。“红色驿站”里,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亮明党员身份,化身城市治理“流动哨兵”;“党群连心桥”议事机制,让物业、业委会、商户代表与社区党组织同频共振,共同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当党组织成为“粘合剂”,吸引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就能把分散的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汇聚起各方治理力量,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既能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也能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各主体才会由此感受到治理温度,共享治理成果,在共建共治中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唯有坚持党建引领,以“绣花针”的巧劲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才能在精准施策中解民忧、在精细服务中暖民心、在凝聚合力中促发展。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化作闪耀“先锋旗帜”,在穿针引线间,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就会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徐徐铺展。(王欣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