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与“马上就办”奏响城市治理最美和弦
近日,深圳一位小伙的“随手拍”引发了网络热议。休息时间,他主动寻找并拍摄道路和人行道上的缺陷,将视频发到网上向市政反映。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反映“一击即中”,问题均在极短时间内得到修复。从起初被网友误认为是“道路缺陷拯救者”,到澄清真相为政府部门高效执行力“点赞”,这则暖心故事迅速刷屏。小伙的“路见不平”与政府的“马上就办”,共同谱写了一曲现代城市治理中公民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最美和弦”。
“路见不平”的背后,是“城市主人翁”精神的生动映照。这位深圳小伙的行为,远非“多事之秋”。在休息时间自愿担当城市的“移动探头”,体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将自己视作城市肌体的一部分,无法容忍任何细微的“病害”溃散为“城市痼疾”。这种“爱挑刺”,恰恰是一种最深沉的“爱城如家”。它超越了“各扫门前雪”的个体局限,是公民社会参与意识蓬勃生长的鲜活注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这种“主人翁”精神正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最宝贵的民间资源。每一位公民的涓滴关注,终将汇成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汹涌波涛”。
“马上就办”的回应,是“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精准落地。面对市民的“随手拍”,当地政府部门的反应堪称典范。不仅反应迅速,“过不了几天甚至第二天”就能整改完毕;而且落实精准,“件件有回音”,连道路中间一棵阻碍交通的树也能被迅速移走并平整路面。这种“杠杠的执行力”,绝非临时起意的“特事特办”,其背后必然有一套成熟、高效的“民呼我应”城市运行机制作为支撑。它清晰地表明,当地的治理体系已经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部门分工向整体协同、从程序优先向效率与效果并重的深刻转变。它以最高的效率将民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了政府的“服务清单”和人民的“满意清单”。
“指尖上的互动”,是“智慧赋能”治理模式的精彩范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在于“发到网上”。小伙的社交账号仿佛成了一个被市政部门“特别关注”的移动受理平台。这生动展现了数字时代“智慧治理”的巨大潜力。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反映渠道的时空限制,使得民意上传更为便捷;而政府部门通过线上平台“盯屏守护”,则实现了对城市问题的“秒级发现”和任务“一键下达”。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指尖上的互动”,极大地压缩了问题流转的时间成本,重构了政民互信的桥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仅是光纤和传感器铺设数量的多少,更是能否构建一个让每一位市民都能轻松参与的、开放、响应迅速的数字治理生态。
“深圳小伙”与“当地政府”的这场“双向奔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城市的图景:在这里,每一位市民都是城市的“合伙人”,而政府则是可靠高效的“服务商”。期待这样的佳话不再是个案,而能成为所有城市的标配,让更多“路见不平”的市民热情与“马上就办”的政府担当,共同凝聚成驱动我们国家城市文明迈向新高度的强大动能。(王晓宇)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