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温度 精细治理暖民心
武汉佛祖岭社区的闲置空地间,一方“共享菜园”破土而出。在播种与收获间,藏着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安放的乡愁,更藏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这片绿意盎然的菜园,恰似一枚精准的指针,标注出民生诉求的变迁方向,也照亮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民生需求的升级,正在重塑基层工作的坐标系。曾几何时,通水通电、道路硬化是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有没有”是衡量民生工作的核心标准。而今,当这些基础保障成为标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早已转向“好不好”的深层体验。老旧小区里,加装电梯的呼声背后是老年群体的出行期盼;社区楼下,托育空间的短缺牵动着年轻父母的心弦;停车难、噪音扰、快递不便等 “家门口的烦恼”,虽看似琐碎,却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感。从“生存型需求”到“品质型追求”,民生关切的重心下沉到细微之处,考验着治理者的洞察力与回应力。
需求的变迁呼唤治理的转型,荆楚大地的基层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本质上是从单向供给到多元共治的升级。武昌区华锦社区的 “居民议事会”,让老旧小区改造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凝聚共识;黄石港区的 “红色物业”,以党组织为纽带破解物业纠纷顽疾;襄阳“红色驿站”提供“一站式”多元化便民服务,与群众零距离;鄂州古楼街道的“爱心积分”,让志愿服务与社区商业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图景,正是对“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唯有俯下身子“望闻问切”,才能精准把脉群众的差异化需求。
这些基层探索的可贵之处,更在于那份精益求精的 “绣花” 功夫。精细化治理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细节里的行动:是把闲置空地变成“共享菜园”的巧思,是让老年食堂暖胃更暖心的考量,是为“四点半课堂” 撑起安全伞的细致。它要求治理者既要 “身入”楼栋,倾听最真实的民声;更要“心至”群众,感知那些未被言说的“微需求”。对能解决的“关键小事”立行立改,对复杂问题久久为功,这种“钉钉子”精神,正是治理温度的来源。更难得的是,这种治理始终饱含人文关怀 —— 在城市更新中留住老街记忆,在社区发展中培育特色文化,让城市既有现代化骨架,更有情感归属的 “精神家园”。
从佛祖岭的菜园到街头巷尾的民生工程,荆楚大地上的这些实践看似微小,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民生福祉的江海。它们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工作无小事,枝叶关情最动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从来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要在方寸之间用心、在细节之处用情。当每一个“微需求”都能被看见,每一“关键小事”都能被解决,发展的成果便会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这,正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温暖。(代思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