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管善治促发展,一城锦“绣”为人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人民城市的宏伟目标。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管理者要下足“绣花功夫”,于细微处见真章,在新时代经纬中织就精管善治的华美“汉绣”。
紧握科学治理的“绣花针”,打牢城市高效运行的实根基。绣花之精,首在针脚细密、布局井然。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制度创新与机制的优化协同。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善用“整合”与“创新”两股针线,在基层精准穿行。一方面,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执法与服务力量,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另一方面,要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搭建多元共治平台,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街巷末梢,激活社区自治活力。譬如在武昌区推行的常态性集约执法模式,由城管部门牵头,整合街道、交通等多方力量,每周开展多次综合执法行动,不仅精准聚焦燃气安全、占道经营等民生痛点问题,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每一次执法过程转化为生动的普法课堂。在珞珈山街道,创新的路长制不仅构建了“楼长吹哨、路长报到、店长补位、居民共治”的治理网络,还成为普法宣传的“微阵地”,有效促进了社区自治共治水平的提升。制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基层的贯通,让科学的制度设计真正穿起治理的千条线,激活城市运行的每一个细胞。
引动智慧赋能的“精工梭”,织就城市治理精度的新云锦。科技创新正在深刻重塑城市管理的面貌和方式。这要求城市管理者紧抓数字化浪潮,将数据打造为城市治理的坚实基石,让智能技术成为精细管理的核心支撑,推动城市运行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新阶段,实现问题早发现、决策更科学、服务更精准。作为武汉市首座全地下式、花园式垃圾转运站,东亭转运站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精准指挥着垃圾转运“社区收集、站内压缩、终端处置”的三级流程,实现资源化闭环,真正兑现了“收得净、运得走、处理快、利用全”的承诺。而在数层之隔的地面上,“有身份”的“二维码井盖”同样彰显着科技魅力,市民或巡查人员扫码即可快速获取权属单位、报修渠道等关键信息,故障处置效率因此提升,井盖治理新体系在智慧赋能中徐徐展开。以数字之力破解治理难题,让城市管理从传统的人海战术真正转向数据跑路的智慧模式。
铺展为民服务的“民生图”,绘就城市幸福温暖的新画卷。一切治理的成效,最终都要落脚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像贴心管家一样,精准感知民生冷暖,将服务端口前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也要善于激发蕴藏于群众中的治理力量,让管理者与市民同心同向,变“你管我服”为“共建共享”,以源头治理筑牢城市温暖的基石。武昌区创新实践的“共情执法”模式,成立了全国首个共情执法工作室,并出台了《共情执法工作指引》,特别明确了“批前服务”流程。通过主动对接行政审批平台,执法人员提前介入,为商户在选址、油烟排放方案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全区油烟投诉量与噪声投诉均有明显下降。立志做民心温度的守护者,将服务做在前端,将关怀融入日常,将保障贯穿始终,用行动诠释“人民城管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筑牢长效管理的“韧性底”,托举城市品质提升的新高度。城市品质的持续提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依赖于精细化管理标准的严格落实。长效管理就是要坚决做好市民的“身边事”,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例如,中南路街道将极端天气应急响应固化为标准化流程,储备专业设备、预置处置力量、明确责任网格,在2024年初的罕见冻雨中迅速打通城市“动脉”,保障了市民安全出行。水果湖街道则创新实施“道路分级管养”模式,对辖区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依据功能定位和人流车流量,制定差异化的清扫保洁、设施维护、绿化管养标准,确保每条道路“时时有人管、处处有标准”,让洁净有序成为常态。从一条示范道路的蜕变到一个城区整体面貌的升级,精细化标准和由此构筑的韧性基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以制度如针,科技似梭,民心为图,韧性作底——四韵交织,彰显精管善治之道。持续加强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绣出经得起风雨、浸润着温情的城市华章。(王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