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更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人才
10月14日,以“厚植科普沃土、放飞科学梦想——汇科聚智、共筑支点”为主题的2025东湖论坛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现场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5》显示,湖北数字经济占比7年近翻番,基础研究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人才培育,要积极培养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高素质数字人才,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努力锻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更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为做好科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筑牢人才之基。
强化顶层设计,绘就数字人才“导航图”。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与赋能,它就像数字人才发展的“导航图”, 起到指明方向、规划路径的重要作用。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为各地招引数字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6月,江西出台数字人才培育方案,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了其聚力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高地的决心。要进一步结合各地优势产业集群的特点,制定更有地域性、更具针对性、更富前瞻性的各地数字人才行动计划,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一流人才生态,让政策的“导航图”真正转化为人才汇聚的“实景画”。
筑牢育才根基,建强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加强对数字经济人才的教育投入,努力将我国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胜势,筑牢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巩固高等教育“基本盘”。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新增了数字经济这一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都开设了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项目,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聚力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要激活终身教育“大课堂”。数字技术迭代迅速,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人才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持续更新,面向在职人员、社会人才也要精准化、常态化开展数字经济相关的培训。今年以来,武汉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开展“人工智能+”系列网络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人工智能素养;江汉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启动数字经济年轻干部“专业研习社”第二学年培训计划,全面提高了经济战线年轻干部的战略视野和抓经济工作能力,切实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本领和能力。要聚力构建起多层次数字人才培训体系,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学数字技能、懂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数字经济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用“生态圈”。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政策指明了方向,教育打下了基础,但数字人才价值的最终实现,在于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在于为数字人才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产学研用”生态圈。在助力广大人才掌握了数字经济的专业技能后,更要以实际行动将“学研”与“产用”无缝链接,切实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培养人才的实训能力,例如与华为、航天772所以及半导体装备、芯片测试设备、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各关键领域领军企业建有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开创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切实鼓励数字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平台,与高校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开展创新项目,围绕“卡脖子”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提升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科技企业获得了创新动力,数字人才得到了锻炼,最终形成人才茁壮成长、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的“生态圈”。
锻造更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更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要坚持政策引领、教育筑基、融合赋能“三驾马车”并驱,以政策“导航图”明确方向、以教育“主阵地”夯实基础,以创新“生态圈”激活全局,积极锻造更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人才,努力将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姚雨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