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人物春秋 > 正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董必武与武汉中学

2025-08-05 20:49:28 | 来源: 武汉市武昌华中金融城管理委员会

提起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网红美食如油饼包烧麦、铁板鱿鱼、桂林米粉等闻名遐迩,吸引着游人争相打卡,而就是在这样一条美食街上,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武汉中学。说到武汉中学,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创始人——董必武。董必武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新中国副主席,还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共的创建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董必武等革命家在1920年创办武汉中学前身——私立武汉中学为的就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传播新思想,唤醒民众,培育人才,在湖北点燃革命火种。学校创办前,最难的是经费问题,作为创办人之一,经济拮据的董必武无法拿出20元开办费,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件御寒皮袍,毫不犹豫,董必武将其典当,最终凑足开办经费。在课程设置上,董必武主动提出教国文课,他对语文课本进行全新改造,进行白话文教学,通过语文课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此外,在办学之初,董必武就积极主张要设法多招收一些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特别是吸收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入校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董事会办学章程规定:报考武汉中学的报考费比武昌的同类学校低六分之一;学费低三分之一。此外为了减少学校开支,教员的薪金比武昌的同类学校低二分之一,职员只领取伙食费,董必武主动不支薪。

正是有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新思想的传播,对人才的培养,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私立武汉中学成为了武汉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在这里酝酿、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地区的早期组织;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董老创校之初提出的“朴、诚、勇、毅”四字校训,培养了一大批立志献身革命、报效祖国的仁人志士,为湖北省乃至全国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浩荡长江风正起,美丽蛇山鹰高翔!”现如今,阳光洒在武汉中学的校园里,斑驳的牌匾与墙垣留存着历史的记忆,百年前革命先辈们奋斗的故事,在这里被传诵讲述,百年来武汉中学先驱者与后来人接续奋斗的佳话,在这里被铭记传承。(李维诗)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