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童长荣:喋血白山松水的抗日英雄

2025-10-29 12:33:30 | 来源: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

童长荣(1907----1934),安徽省枞阳县人,早期安徽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5月,童长荣在日本发起组织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出兵大同盟,同年秋回到上海,先后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1930年,他与进步作家鲁迅、夏衍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童长荣是一个有很好文学素养的青年作家,写过一些散文、短篇小说和诗,用笔名发表在太阳社的刊物上。在上海期间,他虽然是一个担任党内比较重要职务的年青知识分子,但是从不摆架子,作风朴实、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影响很好。

1930年春,童长荣调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9月被敌人逮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30年12月任天津市委书记,1931年3月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

童长荣

一、组建抗日武装

东满,即今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童长荣一到任,立即奔走在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各县,一方面深入发动群众、整建地方革命组织,一方面着手组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他的领导下,“赤卫队”“别动队”“突击队”等半军事性的民众武装组织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东满四县相继创建了抗日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

为了解决游击队的武装问题,童长荣通过召开党团员和民众积极分子会议,研究决定开展夺枪斗争。于是,东满各县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各种形式从日伪军手里夺枪、从恶霸地主手里夺枪。许多充满传奇色彩巧夺枪支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民众中广为流传。此外,他们还通过募捐购买和动手制作等方式解决武器弹药问题。闻名当时的“延吉炸弹”,就是当地群众自己研究制作的。

1933 年1 月,中共东满特委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整编了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县的游击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东满游击队。

游击队和游击区的创建与发展,威胁了日伪的统治,敌人为了消除“心腹之患”,于1933年春疯狂地向各游击区进行大“讨伐”。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游击区军民紧密团结、齐心协力,给敌人以迎头痛击。这期间,战斗达60多次,仅在汪清一地就歼敌300余名,缴获长短枪250多支。

延吉、和龙、珲春等县的游击队,也获得了反“讨伐”斗争的胜利,各县游击队和游击区在战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到1933年底,东满游击队发展到700多人,游击区域发展到东满四县的农村和山区。游击根据地的总人口约有两万,成立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和互济会等革命群众团体,并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童长荣和中共东满特委领导下,东满游击队坚持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军纪严明、英勇作战,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威震东满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后发展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前身);东满游击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白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部分。

汪清县童长荣烈士陵园一瞥

二、加强思想建设

为了保证党对游击队的领导,童长荣特别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积极发展党团员,不断壮大党团队伍,到1933 年底,党团员占游击队员的80%。游击大队设有党委会,中队设有党支部,小队设有党小组。大队和中队还设有政治委员。党团组织在游击队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各项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

童长荣经常深入到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当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撰写文稿,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他曾针对东满党内出现的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等现象撰写文章,在中共东满特委机关刊物《两条战线》上发表评论,指出:“……每个党员(都要)投入到生产中去,参加劳动……随时随地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置于群众之中。要熟悉群众的一切情况,熟悉群众的痛苦和情绪,要把群众团结起来,并学会领导群众……”他经常利用《两条战线》发表一些有关思想建设方面的文章,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满,是我国朝鲜族聚居的地区。东满游击队大部分指战员是朝鲜族同志。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童长荣虚心学习朝族语言,尊重朝族的风俗习惯,同朝族战友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受到了朝族群众的喜爱和拥护。他经常给农村夜校讲革命斗争的道理、讲政治、讲军事、讲文化。有时还同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一起玩乐,给他们讲革命斗争故事,教他们识字、唱歌、跳舞、给战士们表演文娱节目,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童长荣虽然身体很不好,但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或战斗。每到宿营地,战友们都开始休息了,他还身披旧大衣,或者与战友们促膝谈心,讨论安排工作,布置战斗任务;或者阅读文件,思考撰写文稿。有时守着一盏小油灯或者一盆炭火,一坐就是大半夜,甚至彻夜不眠。有时他太疲劳了,就轻轻地走到外面,同哨兵唠几句,问寒问暖;或者抓把雪擦擦脸,回到屋内继续工作。有时他剧烈地咳嗽声震醒了睡梦中的战友,他们发现童长荣总是把身披的大衣盖在体弱生病的战友身上,感动得战友们含着热泪心疼地说:“老张(他在东满的代号),你怎么就是不顾自己的身体呀?”

据当年和童长荣并肩战斗的一位革命老战士回忆,童长荣经常讲:“共产党人要时刻想着百姓,想着工人、农民、士兵、学生,想他们住的、穿的,连他们娶妻生子、吃盐烧柴的事,也要想到,然后才能想到我们自己。”他还经常讲:“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不死,革命工作就算没完。死了之后,也要给后代留下一条往前走的路。”

童长荣烈士纪念碑

三、喋血白山松水

1933 年春天,童长荣为了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指示信的精神,率部来到汪清县马村。正当他召开军民会议的时候,突然发现日军讨伐队包围上来,情况危急。他沉着、机智、勇敢地指挥部队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随即率军民迅速转移。敌人进村子里扑了个空,气急败坏地放火烧了全村的房屋。童长荣在掩护军民转移的战斗中,胳臂受了伤,鲜血染红了衣服。

当敌人“讨伐”过后,同志们都劝他回密营地休养治疗。童长荣遥望燃烧着的村舍心痛地说:“群众的房屋被烧毁了,群众是为了支援游击队,为了抗日落得无家可归的,我们如果丢下不管,不关心群众的疾苦,今后还会有谁能够相信我们呢?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又怎样能够生存和斗争下去呢?”说完,他立即率部队回到村里,安慰群众,帮助群众重建家园。

在艰苦的环境里,童长荣的疾病长期得不到医治和休养,身体日渐衰弱。由于过度劳累,他有时大口地吐血,昏而复苏。由于病情不断恶化,造成局部神经障碍,时而出现半身不遂状态。同志们见他这样,都心如刀割,一再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亲切地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有口气,就要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1933 年夏天,童长荣拖着病弱的身体,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冲越一道道险关,以日行60公里的急行军速度来到汪清县草帽顶子附近的托盘沟召开会议,传达党的指示,讨论部署新的任务。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与会的同志都被他的革命精神所鼓舞,没有感到私毫疲劳。正当会议即将结束时,突然遭到敌人袭击。童长荣奋勇当先,冒着枪林弹雨,率众冲出包围,他再次负伤。为了尽快地把党的指示传达贯彻下去,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迅速奔向另一个村落,去参加预定的会议。

1934年3月21 日,由于敌人大肆“讨伐”,童长荣率领部分战士和群众转移到汪清县十里坪一带。当童长荣和部队转移到十里坪庙沟一带时,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极度虚弱,童长荣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面色苍白。身边的战士见他要昏倒,赶忙上前搀扶。猛然惊醒的童长荣想到身边的战士和群众,凭着全身最后一点气力,命令所有人员立刻突围。身边的战士和群众都要背着他一起突围。他非常严肃、非常吃力命令道:“同志们,不要顾我,为了消灭敌人,解放全中国,你们赶快冲出去! 冲出去!”为了掩护战友和群众突围,童长荣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着。突然,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他慢慢地倒了下去,年仅27岁。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称:童长荣等是“为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童长荣被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追认为革命烈士。东北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童长荣,将他的照片和英雄事迹,陈列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他生前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安徽、辽宁、吉林、上海、河南、天津等地,也以各种形式纪念他的光辉业绩。

1986年2月,吉林省汪清县将东光镇十里坪村更名为长荣村。2010 年间,汪清县委、县政府修建了童长荣烈士陵园。1998年8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内为童长荣等37 位烈士塑像。

2014年9月,童长荣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作者:胡遵远,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