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府州折氏家风述论

2025-10-15 11:39:51 | 来源: 陕西省府谷县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

“府州折氏非汉人也”。《东都事略》卷一O四《折可适传》说:“其先与魏道武俱起云中,号代北著姓”。《金石萃编》卷一四七《折克行神道碑》说:“公字遵道,出河西折掘姓,五世祖从阮,唐末为府州刺史。”这里是说,折氏源于鲜卑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八说:“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新五代史·党项传》说其大姓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为最强。唐德宗时(780—804),党项诸部相率内附……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史料显示,北宋时期,折氏自认为其族源为鲜卑族,但史学家们认为折氏为党项族。折氏是鲜卑族,还是党项族,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折氏从折德扆开始至折彦文11人,娶妇20人,20人中汉女18人,少数民族2人。折氏与汉人通婚,与汉人一起生活,其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完全汉化。折氏虽为少数民族,因为完全汉化,其良好家风不逊于中原汉人士大夫家族中的优秀者。折氏完全汉化、其家风才值得后人研究与推崇。

一、薪火相传的尚武家风。唐末五代时期,府州风俗“地近边而民知战,民不满十岁,皆谙武艺”。折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之出身少数民族,从小马背生活,英勇善战,形成世代尚武的家风。折氏先祖折宗本,凭借武力,先任府谷镇镇将,后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他的儿子折嗣伦继承父业,也是先任府谷镇镇将,后任麟州刺史。折嗣伦的儿子折从阮受祖父折宗本、父亲折嗣伦的影响,从小崇尚武功,练就了一身本领。十九岁任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驻守太原牙将。二十岁任府州副使。后唐时,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府州也落入契丹之手。契丹欲将河西之民强行迁入辽东,折从阮“保险拒之”。后晋石重贵嗣位后,由于契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藉辞南侵,晋出帝与契丹绝盟。后晋开运元年(944)初,从阮率军深入契丹疆域,连拔十八砦。从此,后晋、后汉、后周高看折从阮。后晋折从阮任府州刺史,兼领振武军节度使,后汉任永安节度使,后周从阮被封郑国公。折从阮孙折御卿,子河汊一战,“自是契丹知敬畏”,亦使夏人丧气,不敢深入为寇也。

西夏李元昊叛宋,率军屡犯鄜延,麟府。继闵率部与西夏交战,五年交战三十多次,“攻则克,守则固,战无不胜。”李元昊率十万大军围攻府州城,继闵力挫不可一世的李元昊于府州城下。

折克行在边三十年,同西夏大小“一百七十战,未尝丧败,令夏军生畏,羌人称他为‘折家父’”。

折氏世代尚武,人才辈出,尚武家风薪火相传,因守土有力,竟为家族和一方百姓营造出一片生存繁衍的空间。

二、文武兼备的家风。据史书载,折继闵“喜读韬略,务通大义,谈古今将帅,识其用兵意”。到折继祖任知州后,更重视学习汉文化。《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传》载,折继祖主政府州时,曾“奏乞书籍,仁宗赐以九经。”文堂《玉壶清话》卷三载:嘉祐二年(1057),麟州通判夏倚因公事到府州,折继祖拿出“图史、器玩、琴博、弧矢之具”供他欣赏。夏倚感慨地说,“虽皇州绅家止于是尔,信乎文德之遐被也”,还说“其子弟亦粗知书”。这充分说明折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由单纯的尚武向文武兼备转化,是折氏适应时势的进步。

到北宋神宗以后,折氏家族出现了文武兼长的名将,如折可适(1030—1110)。折可适从十六岁开始,“从军(征战)斩获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无不通贯。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作有文章10卷、奏议30卷、边议10篇。”折可适是一个文武兼修、文韬武略、文武兼备的人物。也是折氏历经200年风雨,一直不衰的重要原因。到宋徽宗崇宁年间,折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进士,即折彦质。他参加过抗金斗争、曾任签书枢密院事,擅长诗文,写有《葆真居士集》、《时政记》等。

三、恭顺朝廷。府州折氏一贯恭顺中原王朝。一是勤于入朝。入朝具有听命中央,顺从中央的象征意义。后唐长兴初年(930),折从阮“入朝,明宗以从阮洞习边事,加检校工部尚书,复授府州刺史。”后汉乾祐三年(950)三月,折从阮会同其它节镇众多节度使,朝拜后汉君主。史称举族入觐,皆自镇来朝嘉庆节故也”。

北宋开宝二年(961),德扆入朝,赵匡胤因德扆“平北汉他一马当先”,对折家加以优容,除给予折德扆优厚赏赐,太祖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

北宋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亲征太原,御勋赴太原朝见,擢为永安军节度使留后,厚賜遣还。开宝四年(971)、九年(976)复入朝。

太平兴国四年(979)四月底,折御卿进攻北汉,与宋太宗会师太原城郊,受到宋太宗的奖赐,被提拔为崇仪使。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春,折惟昌“表求赴阙”,在得到允许后,于六月率所部首领名崖四十七人,来朝贡马。真宗“亲加劳问、宴赐甚厚”。

景祐年间(1034—1037),折惟忠妻与儿子折继闵入朝,仁宗“慰劳甚至”。即封继闵为右侍禁。皇祐初年(1049)折继祖初领知州之职,其妻慕容氏入朝谢恩、史书称“举止可观,进退有度,略无惧色”。受到仁宗礼遇,赏赐丰厚。

折氏频繁入朝,是不断地表现其对中原王朝的恭顺态度。特别是宋初,折氏急需与宋王朝建立互相信赖的关键时期。二是听命朝廷。折氏虽然勤于入朝,但宋王朝剥夺地方诸镇将的权柄时,宋太祖与宋太宗极少手软。折御卿死后,府州永安军额取缔,削弱了府州折氏军权。折御卿为了确保折氏一族的地位,以死明志“马革裹尸”,才使得太宗“痛悼久之”。府州折氏被削弱军权,缩小地域而毫无怨言,继续以死明志,表现其对宋王朝的一片赤胆忠心。宋王朝为了表彰折御卿的“公忠体国”,在岚州宜芳县立祠奉祀折御卿。折御卿的表现感动了宋太宗,也保住了折氏世袭府州知州权。折氏的知州为宋太祖、宋太宗许以世袭,确有其受到礼遇的一面。《宋史·职官志》在掌管官封、叙赠、承袭之事的“司封郎中员外郎”条下云:“凡庶姓孔氏,柴氏、折氏之后应承袭者辩其嫡庶”。将折氏与孔子,后周之后嗣相提并论,可见宋朝廷对折氏的重视之一斑。三是忠于朝廷, 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折氏表现出忠于朝廷的众多感人事迹。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前边提到的折御卿抱病出征、卒于军中,“马革裹尸”。还有大中祥符七年(1014),河东路运粮赴麟州,折惟昌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顶着风沙行军,卒于宁远寨,年仅三十七岁。折可与被金兵俘虏后,敌人劝可与投降,可与骂曰:“我八十年世守之家,岂肯负国败坏家声?无知畜类,不若亟杀我”。敌人用棍棒击头,可与伤额,损一目英勇不屈,后被活活打死。

四、廉洁自律。府州进入仁宗庆历年间,由于西夏的抢掠破坏,人口逃亡,经济萧条,百姓生活维艰,直到嘉祐年间,老百姓生活仍然艰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二、嘉祐五年九月庚子载:“遣中使赍招抚谕知府州,如京使、康州刺史折继祖初,继祖欲解去州事,下河东经略安抚使梁适体量,适言:‘折氏累世承袭知府州,本族仅三百余口,其部属沿边蕃族甚众。凡犒劳以俸钱而所用不给,素于蕃族借牛耕蒔闲田,以收获之利岁赡公费。且朝廷俾之承袭,即与内地知州不同,比年监司一以条约绳之,尤为烦密,继祖内不自安,遂欲解去,乞慰存之”。北宋时期,府州人口稀少,发展社会经济需要人,巩固边防也需要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了府州的经济发展,让府州有个安定的边防,折继祖把自己的俸钱用来安抚民众,周济百姓,犒劳将士,让自己成了经济困难户。借牛耕田,以收获之利岁赡公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二月己未载:“如京使,知府州折继祖领康州刺史,仍赐钱五十万。继祖改葬其父,而请借月俸,因以推恩也”。由于俸钱周济百姓,犒劳将士、弄到自己改葬父亲,提前借支俸钱。

折继祖这样廉洁爱民的官员,是今人应该效仿的典范。

折可适做事,总是能认真考虑百姓利益。他在出任卫州知州时,转运使想在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处堡寨中修建场圃、储存粮草五百万。折可适认为费用太高,不赞同。后来转运使又打算借用民间的牛车来运粮草,并准备运输十万斛粮食到熙河,折可适都表示反对。转运使于是诬陷折可适有诽谤朝廷之罪,被召回朝廷,授予佑神观察使的闲职,第二年,再次被任命为渭州知州。

折可适乐善好施,任渭州知州时,在长安置店铺,手工作坊,将收入周济孤儿,赠送遗老。在山西岢岚置义庄,以其收入供养家族中的贫困者。

五、孝悌传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府州折氏家族是孝的典范。《旧五代史》卷一二五周书·折从阮传云:“父嗣伦为麟州刺史,累赠太子太师。从阮性温厚,弱冠居父丧以孝闻。唐庄宗初有河朔之地,以代北诸部屡为边患,起从阮为河东牙,将领府州副使,同光中授府州刺史”。从阮是嗣伦第三个儿子,从阮被选为府州副使,是因其孝顺、人品好而被选用。可知府州折氏历来以孝传家。折御卿病重期间,心里一直思念母亲,他对从母亲身边来的人说“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泪下。”言讫泪下,反映了御卿是个大孝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咸平六年八月载:“戊辰,赐内园使折惟正祖母路氏诏书,茶药。时惟正请告,诣府州省觐,上闻路氏常训子孙以忠孝,故劳赐之。”折惟正祖母因教育子孙忠孝,得到了皇家奖偿。宋代皇帝给臣子送医送药,是一种最高恩赐,惟正祖母能够享受这一待遇,可见折氏跟皇家关系的特殊。折氏是皇家树立的忠孝典范,折氏丝毫不敢懈怠。从北宋初,折氏代代相传、以忠孝立家。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继祖承袭府州知州。继祖既贵,想念其生母。继祖生母是其父惟忠侍姬,其父病重时尽出侍姬,生母被娘家人领走。继祖使亲友多方打探,遣侄子持书恳归。老夫人为福清县太君,时以为荣。继祖妻慕容氏持家贤孝,居家恭执妇道,鸡鸣而起,以幽闲之德,和娣姒以柔顺之道。

兄弟和好是人间至乐。折继祖是折氏弟兄间和睦友爱的楷模。神宗熙宁四年九月,折继祖病重,儿子折克禧已二十多岁,应当继承知州职位,但折继祖推荐他哥哥折继闵的儿子克柔继位,朝廷批准了。折氏承袭知州,一般情况是兄弟承袭之后,不再传给长兄之子,而是传给最后一位当知州的儿子,但折继祖例外。折继闵临终时让弟弟折继祖继承其职位,是保持了折氏有弟先传弟,无弟传儿子的承袭传统。可折继祖临终时,他的儿子已经成人,后来实践证明,折继祖的儿子折克禧,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才。但他却将继承权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克柔,克柔当时年龄三十多岁,成熟稳重,亲民爱民,是一位好知州。折继祖让继承权于兄长儿子,体现了折氏家族弟兄间的和睦友爱,也体现了折继祖的重情重义,兄弟和好是人间至乐,折氏家族做到了。折氏家族没有因为继承权,而兄弟反目,也没有父子闹矛盾的情况。折氏兄弟间也有互相推让的情形,折克柔因为眼疾,主动将知州让位兄弟折克行,事实证明折克行是位很有能力的知州。折氏家族兄弟和睦的故事,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孝悌的一个榜样。

六、仁于抚下。历史实践证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一长,或几代人连续任职一个地方,有的很容易形成地方黑恶势力。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百姓没有怨言。折继闵去世时,部曲、姻戚、门生、故吏哭于辕门者以千计。《宋史》卷二百三列传第十二载:克行镇抚边境三十年,善于抚恤士卒,战果累累,羌人都称之为“折家父”。

折可适领兵一贯善待士卒,同情弱者。元丰四年(1081),可适为部将,十月的一天,士卒因为军粮断绝,有一千多人聚集在军营门外,喧闹不已。有人认为是哗变,提议将他们全部杀掉。可适说:“这些人不过是因为饥饿才当了逃兵,并非叛军。”土卒们感谢不杀之恩,各自返回军营。(魏二保)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