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独孤及“回首秦东门”

2024-12-24 16:35:10 | 来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千古名士独孤及(725年—777年)。人们从他《毗陵集》诗文中,看到千百年前这位历史名人,对古东海中的郁洲山大岛,独特的地理环境相传着众多的美丽传说,引起了他的十分青睐、向往的神山仙境。独孤及忙于公务中浏览了古东海,从《观海》、《早发龙苴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的诗中,看到他耳闻目睹中诗文中的东海中胜境,令古朐大地上一代一代人为之骄傲。

古东海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市,《史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东海边朐县侧(连云港市孔望山)立石,象征着大秦帝国的东方大门一秦东门。东海郡的名称从秦末、汉初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唐朝的乾元元年(758年),使用了近千年‌。东海古朐历史悠久,无数文人墨客,封建帝王重视、青睐这里。春秋时,至圣先师孔子来东海登山观海,秦皇、汉武多次来东海巡视,可窥见古东海的历史地位之重要一斑。

独孤及熟读古书,对东海其古老悠远历史情有独钟,深深地吸引了他的重视、青睐。安史之乱(725-777年)时,他辗转避难于江淮,在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761年),为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元帅府和‌节度使手下担任撰写文字的属官,也称为“书记”),都统衙门治于扬州。江淮都统辖区包括淮南、江东、江西等地,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仕途任职为独孤及踏足、了解东海中大岛一郁洲山提供了机会。在陪同江淮都统,巡视东海军事等事务时,正如《观 海》诗中看到的那样,诗人亲目所睹,至他数百年后明(隆庆三年海州知州)杨本俊诗里形容那样:“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独孤及对东海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记忆。

《观海》:“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诗人开头叙述登上郁洲山望远“北登渤澥岛”,回望故土的情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曾在东海上朐界中立石,即秦朝设立的朐县,遗址在今连云港市海州孔望山。又相传说秦始皇曾到赣榆秦山岛登山祭海。“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诗人对自然景观感到惊叹,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深入天池源头,天池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原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形容大海广阔无垠,包容万物。“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诗中表达了创造者的敬畏和对自然奇观的赞美。“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蓬莱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云台新志》:“《山海经》晋.郭璞注,其时称曰郁洲。”古郁洲山《水经注》引汉末崔季珪《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古称东海大岛的前、中、后三山,正是古代当地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茫茫巨海中三座仙山也像征着这里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仙境。金台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古诗文中引用也象征贤士荟萃和招贤纳士的概念。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秦始皇曾经经过这里,并在此地登高远望,仿佛飞升一般‌。从诗中看出独孤及表达的是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茫茫巨海中郁洲山岛自然景观的赞美‌。“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挥舞旗帜,百神聚会,眺望日光下群山奔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宏伟场景的赞美,在阳光下望着海中大岛百里群山在阳光照耀下仿佛奔腾而来的景像。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秦初赣榆方士徐福公元219—210年在琅琊台两次上书秦始皇为其入海寻求神山仙药。公元前210年徐福率3000童男女东渡日本,一去不回。诗中“徐福竟何成”表达了对徐福最终会成功的期望,而“羡门徒空言”则是对那些只会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的批评。诗文通过描绘东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羡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秦始皇至碣石曾派人寻求,后世用作咏求仙的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唐代萧颖士《蒙山作》有句“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白居易《游仙》有句“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徐福是秦朝时期的方士,被秦始皇派遣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羡门徒空言”是在讽刺那些声称能够提供长生不老药的人,他们的承诺最终都是空话‌。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赣榆秦山岛相传秦始皇曾到这里登山祭海,感动了海神,派龙女为他敬献宝珠,至今尚有授珠台遗址。秦山岛西部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路,一直伸向陆地长约十公里,“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此路数千年来不曾消失,传说为秦始皇所筑,所以叫秦桥或泰山神路。《续汉书·郡国志》载,秦山东首有秦始皇刻石。清末张百川考证:“秦山东道碑座有云:其碑是秦始皇丞相李斯大篆刻石。”被好古者用船运去江南。

独孤及在东海郁洲山之行,聆听了很多美丽传说,目睹了仙山美景,让他情不自禁,留下的诗文瀚墨,为古朐大地增光添彩。

在公务繁忙中不虚此行的独孤及,即将在龙苴馆乘舟离开东海郡时,吟诵了《早发龙苴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的诗。

龙苴是今日的乡镇,昔日在唐之前曾有过辉煌,是东海古朐重镇,秦末汉初全国36郡之一郡之府署。《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载:“候秩嗣,元封元年作为东海郡太守。”因“行过不清,擅发兵卒为卫” 罪名当斩,赦免死,就地供养。利秩担任东海郡太守与汉武帝刘彻东巡有关。将四代封候的利秩,从南方调来镇守此地。1991年,龙苴出土了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了与长沙馬王堆两处墓葬的礼制和葬俗相似。因此人们认为龙苴古墓葬群为东海郡太守利秩父子无疑。东海郡移治龙苴是汉武帝时确凿无疑。

诗人乘舟从古泊涟河至沭阳县经淮泗水去扬州。《毗陵集》中收录了《早发龙苴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诗:

“沙禽相呼曙色分,渔浦鸣桹十里闻。

正当秋风渡楚水,况值远道伤离群。

津头却望后湖岸,别处已隔东山云。

停舻目送北归翼,惜无瑶华持寄君。”

独孤及此次公务繁忙,无暇顾及拜访好友徐司仓、郑司户。二位友人中一位史载郑司户名虔,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郑虔三绝”,即诗、书、画三项艺术均有很高造诣。诗人即将离开东海时,临行前发出感慨。

诗人晨起身在龙苴馆舟中,见到:四周万籁俱寂,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四周被静谧的氛围所围绕,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安详。只见曙光中沙洲上的鸟儿互相呼唤,十里之外捕鱼的浦边木桹声清晰可闻。

“沙禽相呼曙色分,渔浦鸣桹十里闻。”当年龙苴的古泊涟河上一幅清晨江面的景象,沙禽在黎明时分相互呼唤,渔浦处传来阵阵船桨划水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十里之外都能听到。触景生情以此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 “正当秋风渡楚水,况值远道伤离群。” 楚水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条河流。此外,楚水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指古楚大地的江河湖泽,或者被用作某些地区的别称,如兴化的别称楚水,龙苴也属于古楚之境。诗人在秋风中渡过楚水的场景,“况值远道伤离情”则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路上,因离别而更加感到留恋友情上的情感‌。“津头却望后湖岸,别处已隔东山云。”这句话描绘了当年龙苴周边一幅山水相依、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那时龙苴向东是茫茫巨海边上无垠的滩涂,东边的大伊山,其云雾遮挡后朦胧的东海的一部分,也就是龙苴渡口面向东侧的海洋景观。龙苴西侧即古时青伊、桑墟湖,此时显得更加神秘和壮观。诗中可以看、反映了诗人对东海大地深深地眷恋,更加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停舻目送北归翼,惜无瑶华持寄君。”诗人从龙苴的船舟中出发西行时,目送友人到古泊善后河北归的情景,“停舻”“目送”“北归翼”流露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惜无瑶华持寄君”则表示诗人遗憾自己没有珍贵的东西可以送给友人‌。停下船桨,目送北归的鸟儿,遗憾的是手中没有美玉般的花朵馈赠。

独孤及的东海之行,留下了传奇佳话。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历史古人的足迹已成往事,目睹过的风采,永远镌刻在古朐大地上,它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一代代人记忆着那时的美好,古时的胜景,更增添了人们对逝去岁月里的美丽山水的留恋和热爱!(退休干部 吴成芳)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