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基石铸就湖北高质量发展
近日,湖北省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GDP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领跑。这份“均衡增长、持续向好、量质并进”的精彩答卷背后,不仅有着宏观政策的精准调控,更凝结着基层治理单元的默默耕耘。街道作为城市治理的末梢、经济发展的前沿,以其独特优势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街道,是感知市场温度的“灵敏触角”。街道身处市场一线,最能感知经济运行的细微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这不仅仅是统计报表上的一个数字。它是江汉区雪松路上特色餐饮店前排队的人龙,是武广商圈里摩肩接踵的顾客带来的旺盛人气,是遍布各个社区的生鲜超市里络绎不绝的顾客。消费信心的恢复与提升,最直观的体现就在街道商圈的熙攘之间。同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特别是扣除房地产开发后民间投资高达11.2%的增速,它不是空洞的,它体现在老旧园区改造、企业服务对接、营商环境优化等方方面面,街道通过精准服务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这些贴近市场的服务,让民间投资能够安心扎根,让消费潜力得以充分释放。街道,以其贴近市场主体的优势,最先感受到经济脉搏的强劲跳动。
街道,是滋养创新种子的“肥沃土壤”。产业向“高”攀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3%,这些成就的源头活水离不开基层的创新生态。在东湖高新区的一些街道,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孵化器+配套企业”的微循环链条。街道层级提供的精准服务、政策对接、人才引进配套等,为朗毅机器人这样的创新企业“扔掉遥控器”自主奔跑提供了最初的助力。岚图汽车生产线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背后也可能有所在区域街道在人才公寓、职工通勤、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提供的默默支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其交易的促成、成果的转化,往往离不开街道搭建的校企对接平台、举办的创新沙龙活动。街道,虽处治理末梢,却是滋养科技创新“热带雨林”不可或缺的土壤。
街道,是夯实发展根基的“坚实底座”。湖北经济“高于全国、领跑中部”的亮眼成绩,是无数个街道、社区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服务保障和治理创新汇聚而成的磅礴合力。它们或许不直接创造惊天动地的GDP,但却是滋养经济活力、保障社会安定、推动创新转化的微观基础。展望未来,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真正的“量质并进”,必须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激发街道层面的能动性。要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街道社区下沉,让最了解一线情况的基层单元有更大的作为空间;要鼓励街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街区经济、楼宇经济、园区经济,形成“一街一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要强化街道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前端感知和快速响应能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宏大的经济成就,始于细微之处的扎实努力。街道虽小,却是观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力量。这份来自街道的“微观力量”,与宏观的GDP数据相互印证,共同描绘出湖北经济生机勃勃、量质并进的真实图景。(雷林)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